大致意思是說,有德行的人不怠慢他的親族,不讓大臣抱怨未被信用。老臣故人隻要沒有嚴重過失,就不要拋棄他,不要對某一人求全責備。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會與牛比力氣大小;即使能飛跑如馬,也不會與馬比試跑得快慢;即使智慧如謀士,也不會與謀士競爭智力高下。德行廣大者以謙恭的態度自處,便會得到榮耀;土地廣闊富饒,用節儉的方式生活,便會永遠平安;官高位尊而用卑微的方式自律,你便更顯尊貴;兵多人眾而用謹慎的心理堅守,你就必然勝利;聰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態度處世,你將獲益良多;博聞強記而以膚淺自謙,你將見識更廣。上任去吧,不要因為魯國的條件優越而對謀士驕傲啊!
而且,周公還把這些告誡的話,寫到一塊絹布上,並且把絹布貼到經常侍奉伯禽的一個小奴的背上,這樣一來,伯禽就能時時看到。真是用心良苦。在現在的曲阜周公廟裏,人們特意在伯禽的像的旁邊鑄了一個金人,金人的背後就刻了當初周公對伯禽說的話。
在古代,貴族子弟常常驕奢蠻橫,不懂禮儀,周公便對他們進行嚴格管教。
相傳有一次,伯禽和康叔無視禮儀,不懂父子之道,對長輩傲慢,所以他們去拜見周公時,“三見而三笞”,就是說拜見三次就挨打了三次,使伯禽和康叔不得不恭敬地向學識淵博的商子求教。
商子便讓他們到南山的陽坡上去觀看喬木,隻見喬木偉岸高大,令人敬仰。商子就告訴他們,喬木的高大形象是和“父道”
一樣的,如同景仰喬木一樣,你們也應當尊崇父輩。
看完喬木之後,商子又讓他們到南山的陰坡去觀看梓樹,隻見梓樹俯循柔順,十分可愛。商子又告訴他們,梓樹的謙恭形象是和“子道”一樣的,如同梓樹博得人們喜愛一樣,你們也應當虛心謹慎地贏得父輩的歡心。
這種形象化的教育,使伯禽和康叔明白了晚輩和長輩之間的禮儀,知道了自己挨打的緣故。他們再次去拜見周公時,沒有了貴族子弟的高傲姿態,而是溫文爾雅、彬彬有禮。周公慈愛地摸著他們的腦袋,還拿來好吃的東西讓他們吃,鼓勵伯禽和康叔的進步。在周公的耐心教育下,伯禽和康叔後來都成了很懂禮儀的人。
2千古佳話——周公輔成王
在成王還年幼時周公為教好他,特意想了個辦法。成王雖然還是個孩子,是自己的侄子,但是畢竟是一國的君主,打不得罵不得,那成王犯了錯該怎麼辦呢?周公就讓自己的兒子伯禽陪成王一起學習,要是成王犯了錯,周公就懲罰伯禽,成王心裏當然明白,伯禽這是在代他受過,自己犯的錯誤讓別人去埋單,小成王肯定比打了他自己還要難過,所以,成王一般都不會犯什麼錯,學習起來很快。
為政能力方麵的學習是成王學習的重點。在學習內容上,周公為了教育成王,特意作了《尚書·立政》篇,用以告誡成王和其左右的官員。在該篇中,周公詳細地闡述了識別人才、選拔人才和使用人才的問題。
所謂“立政”,簡單來說就是如何用人。周公教導成王說,為政在用人,而用人在知人,知人要知麵又知心。做到這一點,要審視人的內心內德,還要考察其人的道藝行為,即德行道藝綜合考察——實際上周公已經提出了重視人才研究的問題。如何去把握人的德行道藝呢?周公認為,要根據各人的職業特征,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標準去審視。如牧民之官——能夠使民安居樂業;執法之官——做到訴訟秉公執法;治事之官——理事妥當條分縷析。他認為,以此法考核官吏,就能保證官不曠其職,德不浮其名。
周公還對成王強調,用人要任人唯賢。周公用“九德”概括夏朝官人之法,這“九德”是“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周公認為,這是任人唯賢的成功經驗。他以此“九德”教育周成王,用人以賢能為標準,親近賢才吉士,遠離利佞小人。賢才是治國之根本,作為國君,求賢要勤,要求賢若渴,一以貫之——通過審慎考察,對德行道藝出類拔萃者,應委以重任,同時又要放手大膽使用,疑人勿用,用人勿疑,以發揮賢能的主觀能動作用和首創精神。
周公教育成王要“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就是說,統治者要親自下田勞動,了解稼穡的艱難和民生的疾苦,才能治民,才能先勞後逸。若“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唯耽樂之從”,就要亡身亡國。這是從正麵要成王善於關心民情。
周公在《無逸》中又說:
“相小人,厥父母勤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既誕,否則侮厥父母曰:‘昔之人,無聞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