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先秦皇室教育 (2)(2 / 2)

意思是:有些做父母的人終日勤勞耕作,可是孩子們卻居處安逸,不知勞作之苦。一味追求享樂,結果變得十分傲慢無禮,不接受父母的教誨,甚至反唇相譏,“你們這些過了時的人,懂得什麼呀!”這就從反麵曉喻成王,不知勞作之苦,一味追求享樂,就會變成傲慢無禮、失去德行的人。

此外,周公還多才多藝。相傳周公製禮作樂,所以在教育成王方麵,除了文化知識的學習、禮儀的學習、執政能力的學習外,還有專門的素質教育課。比如,要學習相應的武器和樂器。

正所謂,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周公的這些教育思想,往小裏講,培養出了一個有名的兒子,即魯國的開國君主伯禽;還培養出了一個有名的侄子,即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往大的意義上拓展,是他教育了我們的先民。可以說,他是我國古代教育的開創者。幾百年後孔子的全部理想就是能夠恢複周公建立的禮樂文明,並為此不懈努力。中華文化的核心精神就這樣一脈傳承下來,滋潤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

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周公對兒子伯禽和侄子成王的教育,都注意到了實踐教育的重要性。也就是說,周公隻是一個引導者,沒有越俎代庖,沒有剝奪伯禽和成王親自動手動腦的機會。

他創造了很多機會放手讓兩個孩子在實踐中去鍛煉自己。

小貼士

我們現在的某些家庭在不自覺中剝奪了孩子自己動手動腦的機會。一家人圍著孩子團團轉,洗臉、穿衣、係鞋帶、裝書包等全部代替孩子完成,孩子什麼問題也不用考慮,家長都給想好了。在這樣的環境中,哪怕孩子自己想要動手操作,也苦於親友團太熱情,沒有剩下任何東西由他自己去打點,這樣能有大的進步才怪。

第二節春秋戰國時代的教育智慧

一、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老師——管仲和鮑叔牙

1千古知音——管仲、鮑叔牙

從前,齊國有一對好朋友,一個叫管仲,另外一個叫鮑叔牙。年輕的時候,管仲家裏很窮,又要奉養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做生意的時候,因為管仲沒有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的。可是,當賺了錢以後,管仲卻拿得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說:“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得比我們主人少,分錢的時候卻拿得比我們主人還多!”鮑叔牙卻對仆人說:“不可以這麼說!管仲家裏窮又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係的。”有一次,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後麵,大家就罵管仲說:“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鮑叔牙馬上替管仲說話:

“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著他的命去照顧他的老母親呀!”管仲聽到之後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鮑叔牙呀!”

不久之後,齊王諸被人殺死,齊國發生了內亂,管仲想殺掉小白,讓糾能順利當上國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時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沒死。後來,鮑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糾還早回到齊國,小白就當上了齊國的國王。小白當上國王以後,決定封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卻對小白說:“管仲各方麵都比我強,應該請他來當宰相才對呀!”小白一聽,“管仲要殺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請他來當宰相!”鮑叔牙卻說:“這不能怪他,他是為了幫他的主人糾才這麼做的呀!”小白聽了鮑叔牙的話,請管仲回來當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幫小白把齊國治理得非常好。

2管仲輔佐齊桓公

公子小白在鮑叔牙和管仲的輔佐下,成就了一番霸業,就是曆史上鼎鼎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

管仲專門有學生應該怎麼樣對待老師的論述,很值得我們後人借鑒學習。他說:

先生給予的教導,弟子應該遵照學習。溫和恭敬,謙虛謹慎,接受師教應窮其本原。見善就跟著去做,見義就身體力行。

溫柔孝悌,不要驕橫而自恃勇力。誌向不可虛邪,行為必須正直。出外居家都應遵守常規,一定要接近有道德的人。容貌要端莊整齊,內心必須合於規範。早起晚睡,衣帶必須端整;朝學暮習,總是要小心翼翼。專心遵守這些而不懈怠,這些就叫做學習規則。

年輕學子的本分,要注意晚睡早起。早起清掃席前而後洗手漱口,做事要注意恭敬謹慎,輕提衣襟,小心地把盥洗之器進獻到席前,先生便起來漱洗。先生洗完便撤下盥器,又灑掃房室擺好講席,先生便開始坐入講席。弟子出入要態度恭敬,就像會見賓客一樣。端正地坐著麵向老師,不可隨便地改變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