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史上最難熬的皇子生活——清代皇子教育 (6)(1 / 2)

清代皇子教育中,除學校、師傅的教育外,皇帝本人對皇子的教育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為在神秘尊貴的紫禁城裏,皇子們就像是籠中的金絲雀一樣,從出生到成長,有的一直到走向皇位,基本上就很難有機會走出皇城的城門。他們除了接觸伺候自己的宮女太監們,接觸教自己的老師們,剩下的就是自己的家人了。身為天下第一家的成員,他們家庭關係比較錯綜複雜。在天下第一家裏麵成長,自然要接受這一家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對一個孩子的成長來說,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帝王之家乃天下第一家,他們家的家教的成敗,直接關係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興敗存亡。清代的統治者從一開始就注意到了這個道理,故而,清代的家庭教育也與其上書房的學校教育相輔相成,也極其嚴格。幾代帝王的“教子有方”直接造就了大清王朝的幾代盛世。

一、皇帝爸爸的育兒筆記

清朝的皇帝爸爸對孩子們的負責程度足可以讓現代的家長們汗顏,他們會自己寫書來教育孩子。比如清順治皇帝的《資政要覽》是清朝入關以後開國皇帝教育皇子們的必讀教材,也是清代的第一本家規。

1注重思想改造的《資政要覽》

老祖宗傳下來的育兒智慧家規中,對皇子們品性言行等多方麵都有非常詳細的要求。

比如《務學》說:

學非能益也,達天性也。性至善無惡,而習或淆之,故軌之於學,以複性而成德。

德成於勤,荒於嬉。大禹惜陰,周公待旦,仲尼之韋編三絕,管寧之藜床半穿,所稱“自強不息”者乎?博聞多識,敦善行而不怠,達天人,弘道義。顯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獨善,學之大者也。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學必慎其所親。攻玉以石,浣布以灰。學必珍其所借。弓待敬而後調,劍待砥而後利。學必勉其所難。舜禹之聖,入山詢牧,入水谘漁。學必廣其所納。揆厥旨要,歸於全天之所生而勿敗焉。故日學非能益也,達天性也。

意思是說,人們的學習,並不能夠使自己增加本性所不具備的品行,而是為了達到天性原有的程度。人的本性是美善的,並沒有醜惡存在,隻是後天的習慣攪擾了美善的本性,所以要用學習來規範和糾正它們,恢複美善的本性,造就完美的品德。

優良的品德是靠勤奮學習養成的,沉溺於玩樂就會荒廢掉。

大禹珍惜每一寸光陰,周公勤於思考,半夜有了想法,坐起來等待天明,好加以實施。孔子晚年喜歡讀《周易》,反複讀了許多遍,把熟牛皮做的串書的繩子都翻斷了多次。漢代人管寧學習刻苦,所坐的藜草織的床都快被坐穿。這些人就是《周易》所說的“自強不息”了吧?廣泛地學習,更多地記誦,努力實行美善之事而不懈怠,盡力做到符合自己的本性從而做到符合天意,努力弘揚道義。

把仁愛顯示出來,就對天下有好處,把它隱藏起來,就能夠用它修養自己一個人的身心。這就是學習的重要性所在了。

蓬蒿是很柔弱的,可是生在硬直的大麻中,不用扶持,自然而直,所以學習要注意選擇所結交的人。玉是很貴重的,但磨掉玉上的疤痕,卻要用石頭;布是要幹淨的,但洗掉布上的汙垢,卻要用炭灰,所以學習要重視憑借其他事物來幫助自己進步。調整弓弦需要先有正弓之器,使劍鋒利需要先有磨劍之石,所以學習要致力於自己感到困難的關鍵。舜、禹這些往古的聖人,到了山裏還要詢問如何放牧,到了水中還要請教怎樣打魚,所以學習必須要廣泛地掌握盡可能多的東西。揣度學習的宗旨,就是保全自己所具有的美善的天性,而不使它喪失掉,所以前麵說學習不是能夠增加什麼天性中沒有的東西,而隻是達到天性本來具有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