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阿富汗的婦女們掀開臉上的麵紗時,也即是她們追求個性和自由、公正和平等、展現阿富汗女性獨特美的新時代的到來。
僅此,我們送給“最後一名”的羅比娜的掌聲,會久久響徹在鳥巢的上空。
10
北京奧運會的遊泳賽場上,美國“飛魚”菲爾普斯創造了奇跡,在他參加的八個項目比賽中,全部奪得了金牌。不僅如此,菲爾普斯的八個金牌裏居然還包括了七個世界紀錄!菲爾普斯完成八的壯舉,使其成為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遊泳選手。如今的菲爾普斯,已經成為泳池裏絕對的王者。其實,在見證了人類遊泳史上最偉大的奇跡後,我更願意把目光投向那些曾被命運擊倒而後重新站起來的人!
8月21日北京順義奧林匹克水上公園,一名身高超過兩米、剃著光頭、腦門兩側皮膚上各印著“NED”(荷蘭的英文簡稱)三個字母的選手,率先遊過了男子10公裏遊泳馬拉鬆比賽的終點,岸上立刻響起了掌聲和歡呼聲。荷蘭選手馬爾滕·範德韋登在近兩個小時的比賽之後,憑借衝刺階段的驚人表現一舉贏得冠軍。男子10公裏馬拉鬆遊泳是首次出現在奧運會的競賽項目之中。“我贏得的,不僅是今天比賽的勝利,也是生活的勝利。”曾經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範德韋登說。
有記者發現,近距離麵對範德韋登,會看見他頭頂上有兩個一元硬幣大小的傷疤,在他說話甚至喘氣時,傷疤都會微微翕動,這兩個觸目驚心的印記是白血病患者做化療和骨髓移植時留下的痕跡,就像範德韋登自己說得那樣,“這是我生命中的第二枚金牌。”在贏得奧運曆史上首枚男子馬拉鬆遊泳冠軍之前,他首先贏得的是對命運的抗爭。
範德韋登生於1981年,早在十幾歲的年齡,因為出色的遊泳天賦,在家鄉阿爾克馬爾家喻戶曉,1999年他參加了歐洲青年錦標賽,2000年在公開水域遊泳世錦賽中贏得了冠軍,一切看上去都是那麼的順利。然而,2001年的春天,病魔突然找上了範德韋登。
白血病!這就是醫院給出的結果!醫生對他說,你以後不能再遊泳了,如果不安心治療,生命也會受到威脅。驕傲的遊泳新銳從此踏入病房,充滿榮耀與歡樂的世界瞬間消失。
躺在病床上的範德韋登,一邊接受化療,一邊閱讀《重返豔陽下》,那是美國運動員阿姆斯特朗的自傳。一度患了睾丸癌的阿姆斯特朗戰勝病魔,創造了7奪環法大賽冠軍的奇跡,成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自行車手。範德韋登從他那裏獲得動力,但他好像更感謝醫生和醫學,因為他的骨髓幹細胞移植手術非常成功,這使範德韋登重新看到了希望。
2004年範德韋登在25公裏馬拉鬆遊泳世錦賽中贏得了第7名,2005年和2006年他在這個項目的成績是第六名,2008年他贏得了西班牙塞維利亞世錦賽的冠軍,而在北京奧運會上,他在最具考驗人的力量和意誌的男子10公裏馬拉鬆遊泳賽上一舉奪冠。
仿佛感動我們的並非是這塊金牌,而是別的什麼。
“我沒有想過一定要在奧運會上贏得些什麼,因為我能夠站在這裏本身已經是一種幸運。金牌不是我的信仰,而是我額外的收獲。在我看來,能夠從病中康複,我已經獲得了人生第一枚金牌。”此刻,平和的話語絕不是勝利者的故作姿態,這是一個經曆了病痛巨大折磨後生命的新生,與死神搏鬥之後,範德韋登早已學會寵辱不驚。“生病前我剃光頭是為了減少遊泳時的阻力,讓自己遊得更快,後來我留起了頭發,當時我想通過這個方式忘記那場災難性的白血病。”有一段時間,範德韋登任由頭發濃密地生長,而現在出現在大家麵前的他,依然是溜光溜光的腦勺。
我非常欣賞一種說法:隻有真的將過去拋在腦後,才有勇氣複製曾經的灰暗。
範德韋登早已完成了一次超越,他在個人網站上寫道:“因為與我戰勝病魔相比,我在生命中遇到的所有事情都變得更簡單了。”
我相信,任何健康非健康的生命,都能從中頓悟到一種純潔無染的對待生命的態度和一個同樣純潔無染的活著的方式。
北京奧運會上,我們能夠看到賽場上一幕幕的傳奇,但走到幕後,我們會發現每個運動生命背後都會有我們意想不到的艱辛。現在我們來說說中國選手王楠。
王楠7歲開始打球,1992年進省隊,1995年進國家隊,左手橫握球拍,弧圈球結合快攻打法。王楠是鄧亞萍退役後中國女隊的領軍人物,她幾乎包攬了所有比賽女子單打的冠軍,也是中國第二個“大滿貫”選手。2004年雅典奧運會與張怡寧蟬聯女子雙打冠軍。2008年不來梅世乒賽奪得女團冠軍後,以23個冠軍頭銜超越鄧亞萍,成為中國奪得世界冠軍最多的乒乓球選手。
2008年8月22日,王楠在領獎台上流下激動的淚水,這一天,在北京奧運會乒乓球女子單打決賽中,王楠以1比4不敵隊友張怡寧,獲得銀牌。
也許,並沒有多少人知道王楠2005年查出甲狀腺癌的事情。王楠最初並不知情:“開始的時候我不知道。以前訓練的時候,還有比賽的時候,很多時候會突然出現心慌、出汗,當時以為是因為年紀大。我老公說我脖子粗,我媽說不粗,我也不敢說,慢慢檢查,後來一直拖,拖完了2005年的比賽,才去做手術。”
手術前後,王楠一直被瞞得嚴嚴實實:“我當時在醫院的時候,蔡振華指導去看過我,都挺嚴肅的。他來看過我3次,有一次我在睡覺,不知道他來。但是那會兒在病床上的時候,就感覺我起來還能打。後來回家,家人就對我說,不想讓我打了,因為運動員需要很好的體能和大運動量。”
然而,手術後的她,僅用一個月的時間恢複傷口,然後就投入了訓練。
“也不能說我有多堅強,別人有多脆弱,我覺得很正常。我沒有一直去想這件事情,癌症已經是過去的事了,沒有必要非要拿這件事去說我。這就像一個感冒一樣,真的像感冒一樣。”王楠的堅強令人動容。
她又說:“我的人生已經濃縮在乒乓球裏,我已經苦到了骨子裏,運動員是非常苦的。打乒乓球對我來說到底值不值?封閉訓練的時候我覺得不值,但是現在我覺得值,不是因為榮譽、光環罩著我,而是因為23年的乒乓生涯讓我的意誌更加堅強,這些起起伏伏對我的磨煉,讓我對未來更有信心。”
我想,王楠道出了生命與體育精神的真諦。
11
在沒有觀看殘奧會之前,我對出生時即沒有右臂的波蘭姑娘帕爾蒂卡、對這位“斷臂維納斯”能贏下兩場比賽而充滿驚愕和敬重。
在北京奧運賽場上,我們看到了這個美麗的女孩,隻有一隻胳膊的波蘭乒乓球運動員帕爾蒂卡,當她用一隻胳膊比賽的時候,你不要以為這是殘奧會的比賽,帕爾蒂卡是在奧運會上與健全人同台比賽。奧運會乒乓球館內,除了東道主中國隊之外,贏得掌聲最多的就是帕爾蒂卡,每次她出場,她都會贏得現場觀眾震天的掌聲,大家不僅為她的球技歡呼,更為她的精神喝彩。沒有右手,帕爾蒂卡便用右臂肘上殘存的部分夾著球拋發;重心偏失,她就試圖靠快速跑動來彌補身體的平衡。在一個健全人的國際大賽中,帕爾蒂卡頑強的表演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盡管在奧運會上成績平平,但在接下來的殘奧會的乒乓球賽場上,這位“斷臂維納斯”卻是絕對的明星。9月10日,帕爾蒂卡收獲了自己在北京殘奧委會上的首枚金牌,值得一提的是,她在小組賽和半決賽、決賽中接連擊敗了三名中國選手,成功衛冕殘奧委會冠軍。在新聞發布廳裏的一番話讓我們難忘:“奧運會和殘奧委會都很重要,但殘奧委會對我來說意味著一切,因為我在這裏成績更好。我是第一次參加奧運會,成績不太好,當然我主要是想體會這裏的氛圍。”
勇敢的帕爾蒂卡,不是為了金牌,隻是要體驗和健全人同台競技的感受和氛圍。為此,她願意、也必須付出更多汗水。帕爾蒂卡創造了曆史——一個人既參加奧運會又參加殘奧會。
與之同樣創造曆史的另一選手——南非遊泳運動員娜塔莉·杜托伊特,與帕爾蒂卡一樣,她同時取得了奧運會與殘奧會的參賽資格。
“我不能遊得太快,因為遊快了腿容易抽筋,我隻能更多依靠雙臂。”隻有一條腿的娜塔莉說。8月20日,娜塔莉完成女子10公裏遊泳比賽,最終她名列第16,比許多健全選手遊得還要快。但對於這個成績,娜塔莉並不滿意,她說:“有些失望,我成績不好,但我盡力了,並且我還有殘奧會要參加。排名16位不是很理想,我應該能進前五。對於一個久經賽事的運動員來說,這是不能原諒的。”
此刻,我們震驚並欽佩的已不再是娜塔莉少一條腿參賽,而是一個運動生命超越自身的自責、自省和自律。缺失這些,健全生命又如何?
有一首詩在鼓舞著娜塔莉:悲劇不是你不能達到目標,而是你沒有目標去追求。
“有很多黑暗的時期,每個人都要經曆一些苦難,很明顯的,有時候我也會哭,但是我會使自己相信好日子在前麵等著呢。你隻要加油就行了。如果你想達到目標,就必須努力加油。”娜塔莉說,“在水裏,我就和其他人一樣,對手不會掉轉頭說,‘哎!那裏有個殘疾人,我們遊慢點。’”這就是娜塔莉想要的,和正常的普通人站在一起。
也許人們一度隻注意到娜塔莉的殘疾,現在一切開始變化:人們看到的是一個英雄健康也健全的心靈。
是的,娜塔莉是南非人心中的英雄。
在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的開幕式上,娜塔莉都是南非代表團的旗手,這兩次旗手的經曆,將成為她生命中永難忘懷的記憶。她說:“能夠在開幕式上代表自己的祖國,我感到莫大的榮幸。當聖火在‘鳥巢’裏點燃時,我的身體激動得不停顫抖,那一刻,是我一生中永遠懷念的瞬間。”
在北京殘奧會上,這位南非“飛魚”獲得了5塊金牌,追平了四年前她在雅典殘奧會上的成績。
9月16日,國際殘奧委會宣布,巴拿馬盲人田徑運動員賽義德·戈麥斯和南非遊泳名將娜塔莉·杜托伊特被授予“黃延大成就獎”。國際殘奧委會的聲明稱,杜托伊特和戈麥斯是“殘奧會運動員精神的典範”。在9月17日晚的殘奧會閉幕式上,我們看到國際殘奧委會向這兩位運動員分別頒發了一塊重75克的純金金牌。
偉大的奧運會,偉大的殘奧會,讓我們更多、更近地看到了偉大的人文關懷和人性光輝!
12
其實,在我內心深處,我更願意看殘奧會。這種心理一方麵來源於我對殘疾人世界的陌生和好奇;另一方麵我固執地認為,在他們的生命創造中,有遠比正常人更艱難、更悲壯的事情,能更多地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嚴酷和尊嚴。
我早早從中國銀行售票點選購了盲人足球賽、殘疾人輪椅籃球賽和場地自行車賽。我10張、8張地買票,我要請我的孩子和親戚們都去看比賽。我企圖暗示一種生命的受益,無論是否奏效。
9月13日上午,北京奧林匹克公園曲棍球場正在進行盲人五人足球賽。那天,天公作美,有不薄不厚的雲彩總是遮住陽光,這就像給依然燥熱的北京撐起了一把陽傘,坐在看台上看比賽,身邊有微風吹過,煞是一番好心情。遠望,正前方就是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我想像著什麼時候到那裏邊走走。
英哲和他的愛人到得早,9點開始比賽時他們即已到達,我到時他們已經看完了中國隊和西班牙隊的比賽,英哲笑容滿麵地說:“媽,中國隊在下半場最後一分鍾時踢進了一個球,全場觀眾山呼海嘯般站起來鼓掌!接下來,是巴西隊和英國隊,更好看。”小兒子有些興高采烈,“殘奧會最有看頭的比賽就是盲人足球賽和輪椅籃球賽,媽都買了票,真棒!”其實,我並不懂,隻是瞎貓逮了大耗子。但是我真的很開心。
比賽開始了。
當蒙著眼罩的運動員在非盲人守門員帶領下,相互扶著肩膀一起走進賽場時,悲情和驚愕同時掠過我的心底。
盲人足球賽在32米長、18米寬的場地內進行,邊線放置有彩畫擋板,以幫助運動員確定位置,球員們可以扶著擋板帶球突進;每隊上場5人,其中守門員為健全人或有部分視力,其餘四人均為全盲。因盲人的光感不同,為公平起見,比賽時雙方隊員除守門員外,必須全部蒙上專製眼罩。場地內隻有守門員和站在球門後麵的引導員是全隊的“眼睛”,他們不停地呼喊著,指引著隊友的攻防方向;而傳球、射門動作隻能是視力完全喪失、沒有一絲光感的盲人球員完成。
我一直在驚歎,他們靠什麼來辨別球的位置和方向?英哲說:“完全靠聽力。媽,你聽,那球能發出聲音。”我仔細聽了,足球內有“呼啦,呼啦”的響聲,但不是很大。原來,比健全人的5號球小兩圈但重兩倍的3號球,內置作響的鈴鐺。
這時,我發現賽場看台邊,不時有誌願者舉起牌子,示意觀眾保持安靜,以免影響球員們尋找球位。
不可思議的是,戴著眼罩、護膝,穿著無釘球鞋的巴西隊一點也不比他們國家的“小羅們”差,他們看不見,但場上卻不斷出現一名球員帶球接連晃過數名防守隊員後打進球門的奇跡,他們如健全人般在綠茵賽場上演繹著精彩舞步。不斷失誤的英國門將一次次仰跌門前,向天長歎。巴西隊最終以5:0戰勝英國隊。
英勃來晚了,他沒能看見巴西隊精彩的表演。當他剛剛坐定,阿根廷隊和韓國隊上場了。當他看見兩隊隊員蒙著眼罩相互扶著肩膀走進賽場時,他輕輕驚呼了一聲:“他們怎麼賽啊?他們怎麼射門?”當隊員們在場上徐徐散開時,他又不知深淺地說:“就這,我也能守住!”他是指守門。聽此,弟弟英哲不禁破綻而笑,我也笑得不行。“你去試試!你去試試!”正假搡著,就見阿根廷隊一隊員飛起一腳,球便像一枚重型炮彈般“嗖”地射了出去,稍稍有點偏,球撞在門柱上被彈了回來,彈回來的球仿佛也帶著“嗖嗖”聲,觀眾席上頓時響起熱烈的掌聲。“看見嗎?你能行?你能守住?”英哲訕笑著問英勃。“不行,我守不住,守不住!”英勃領略了盲人隊的厲害,連連認輸。
在奧林匹克公園曲棍球B場盲人球員的世界,在近距離觀看了一群生活在黑暗中的孩子,如何在綠茵中依賴聽覺、觸覺甚至嗅覺,做出馬賽回旋、神龍擺尾、夾球過人等健全球員賽都堪稱經典的動作;在感知足球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縷陽光,照亮了這一群失去光明的孩子心底,使他們擁有了黑暗中的快樂人生,那一刻,我被深深地感動和震撼。
不知我的孩子們在享受觀看殘奧會的開心、快樂時,是否在心底悟到了生命無限的可能性。但我相信我的孩子們在心底是讚歎了那個傷殘世界的英勇和頑強的。
無論是奧運會,還是殘奧會,其實,它無限的魅力不僅僅是金牌和世界紀錄,不僅僅有菲爾普斯、博爾特、郭晶晶、姚明這些明星,還有埃蒙斯、娜塔莉、帕爾蒂卡、宮澤崇史、蘇麗文……他們,或許沒有拿到奧運金牌,甚至都沒有拿到奧運獎牌,但他們身上的故事卻足以感動每一個人;他們挑戰命運、永不言敗的意誌和精神,讓我們的心靈震撼,讓我們為之流淚——
現年46歲的戈麥斯自幼雙目失明,1992年,戈麥斯首次參加殘奧會,迄今已連續參加了5屆,共獲得3金4銀1銅。2006年巴拿馬才成立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在此之前戈麥斯一直都是自費參加殘奧會。本屆殘奧會戈麥斯參加了兩個項目的比賽,但未能獲得獎牌,但他卻獲得了最居權威性的“黃延大成就獎”;
美國110米欄名將特拉梅爾在飛速衝向終點,可是他隻跑了兩個欄,就開始減速,接著用右手推倒了第三個欄。別人衝刺的時候,隻剩下特拉梅爾半蹲在地上痛苦地按住腳踝。突發的傷情影響了他的發揮,但特拉梅爾選擇走完這段110米;
女子馬拉鬆比賽後半程,世界紀錄保持者、英國名將拉德克裏夫突然肌肉痙攣,連解說員都以為她將退出比賽,但她短暫的調整後重新出現在跑道上,最終名列23名;
哥倫比亞的舉重選手右手腕抽筋後,三次無法抓住杠鈴而仰天痛哭,而另一位選手在看到同伴如此悲慘的退賽後超常發揮,最終奪得銀牌。他知道,他背負了另一個同伴的重托和夢想;
連奪3金的南非“刀鋒戰士”奧斯卡·皮斯托瑞斯,生來就缺少腓骨和踝骨,11個月時便被截掉了膝蓋以下的腿部。但在“飛人”博爾特掠過的“鳥巢”紅色跑道上,皮斯托瑞斯騎著J形假肢,以風一樣的速度衝過了終點,那一刻,這個21歲的“無腿飛人”享受到了數萬名觀眾熱烈的歡呼以及環繞全場的人浪;
還可以舉很多很多……
北京殘奧會運動員用完美的表現證明了自我,也激勵和鼓舞了整個世界。這一切概括起來的思索,是否就如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所說:“殘疾人運動員的出色表現不僅超越了他們自身的體能,而且表現出戰勝對手和困難、戰勝生活中不公正遭遇的決心,是值得所有人學習的功課。”
現在,奧運會結束了,殘奧會也結束了。但沒有結束的是留在我們心中的這一筆難以抹去的記憶。雅克·羅格在閉幕式上說,北京奧運會是無與倫比的。當然有人說也許羅格在閉幕式上的話翻譯成無與倫比不是很恰當。但在我的心中,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就是無與倫比的,這其中包含著無數無與倫比的感動、感悟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