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和感染有關嗎
感染一直被懷疑為本病的病因。因為本病的許多臨床特點如發熱、白細胞增多、局部淋巴結腫大及受累關節出現紅、腫、熱、痛等炎症現象,都與感染所引起的炎症十分相似。並且認為感染是首發因素,在不同的患者中,可能由不同的感染性首發因素引發本病。有報道說,50%~80%的類風濕患者是在患反複發作的咽炎、慢性齶扁桃體炎、上頜竇炎、中耳炎、膽囊炎、流感和其他鏈球菌感染之後,經2~4周開始發病的,故認為本病的發生與鏈球菌感染有關。
萊爾卡發現一例,6個月嬰兒在膿毒敗血症骨髓炎之後變為類風濕關節炎;隨後,他又在患皮膚病、骨髓炎和膿毒敗血症之後發生類風濕的患者的血液和化膿灶中,培養出了葡萄球菌。後來,人們通過免疫學研究,證明36%的少年類風濕與葡萄球菌感染有關。有人用電子顯微鏡檢查類風濕患者的滑膜,在滑膜細胞內發現了病毒樣小體,故本病的病毒病因學說也不能放棄。另一方麵,許多已知的感染性疾病如亞急性心內膜炎、結核、麻風等均能使患者血清的類風濕因子增加。類白喉杆菌、A型產氣莢膜杆菌、支原體、原蟲等也都被懷疑為本病的病原體。盡管如此,感染因素作為本病的病因仍有站不住腳的地方。例如,有人將類風濕患者的白細胞、淋巴細胞或血漿輸入健康人體內,而並未引起類似疾病。
類風濕關節炎會遺傳嗎
類風濕患者家族中類風濕的發病率比健康人群家族中高2~10倍。有人從2 113例類風濕患者的家族調查中,發現有156個家族有家族性發病。近親中類風濕因子陽性率也比健康人群高2~3倍。史密斯等複習的29對單卵雙胎子中,有兩對患類風濕,另一對雖分居兩地,但在53歲和56歲時,也都發生了類風濕。卡普斯塔等報道一對單卵雙胎子,在3歲和5歲時發生了類風濕,其母親曾患過兒童型類風濕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所生的單卵雙胎或雙卵雙胎者易患類風濕的事實,說明了遺傳因子的作用。但是,也有人報道28對孿生子中有25對孿生子中一人患類風濕,而另一人健康。美國對患類風濕的印第安居民家族史的研究,也未能提出遺傳因素。至於家族性患病率增高的原因,除了遺傳因素外,還應考慮家庭環境,營養狀態,生活習慣,心理情況等各方麵的影響。因此,單憑這些調查結果,還不能肯定本病確有基因遺傳的證據。
關節炎發作和氣候有關
自然界某些因素的變化對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生、加重與緩解有一定的影響。有人統計,90%的關節炎患者對氣候變化敏感,故有“氣象台”之稱。在陰天、下雨天或剛轉晴天及寒冷、潮濕、玩水及受凍時,關節的腫脹、疼痛均可加重。這是由於這些患者的關節及周圍血管神經功能不全、血管舒縮緩慢且不充分和皮溫升降遲緩的緣故。潮濕時濕度增高的刺激,致使關節神經的敏感性增強;寒冷時血流緩慢,血中和滑液內的纖維蛋白原增多及血內腎上腺素含量升高,甚至暫時性血栓形成,加上溫度降低時血內冷球蛋白凝聚及滑液內透明質酸含量增多,致使滑液的黏度增高(滑液的黏度隨透明質酸的增多而升高,但與溫度呈相反關係),而加大了關節活動時的阻力,因而使關節疼痛加重,僵硬明顯。
另外,類風濕關節炎多半在每年春季和秋季的春分、秋分前後發病、加重、惡化,這可能與此時的濕度高,每天溫差大,微生物適於繁殖,人易患感冒和齶扁桃體炎等疾病有關。
類風濕關節炎臨床可分為哪些類型
本病臨床表現多種多樣,病情輕重、病程和預後差異顯著。根據臨床特征將本病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多關節炎型:以多關節炎發病,起病多較急,常伴有疲乏、納差或低熱等全身症狀。由於早期患者大多僅有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加之全身伴隨症狀較多,需注意與其他彌漫性結締組織病區別。
(2)少關節炎型:是最常見的類型,一般先有2~4個關節受累,逐漸發展為多關節炎,並出現晨僵及全身症狀。以少關節炎發病者多呈亞急性或慢性經過,病程中可有較長時期的緩解期,血清學改變較單關節型出現的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