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單關節炎型:本型少見,以單個關節的疼痛和腫脹起病,可持續數周至數月,之後漸出現其他關節受累。有的患者單關節病變可遷延長達一年或更久,緩解與加重緩慢交替。其間常伴有其他關節痛但不腫,預後良好。病初多無血清學改變,一般類風濕因子陰性及免疫球蛋白正常,早期診斷困難。此時,應注意與其他單關節發病的關節炎相鑒別,如銀屑病關節炎、反應性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或痛風性關節炎等。
(4)幹性關節炎型:本型偶見,以關節僵硬、攣縮為主要表現,關節腫脹不明顯,劇烈疼痛或反而無痛,但關節破壞及增生發展迅速,數月至1~2年內可使關節毀損變形,發展成殘廢。
(5)內髒型:多發生於幼年,炎症活動度高,多伴有類風濕血管炎、類風濕結節、白細胞增多、血沉持續增快、嚴重貧血、類風濕因子陽性且滴度很高、有軟骨下骨質破壞,以及肝、脾和淋巴結腫大。可同時有一個或幾個內髒受累的表現。其特點是內髒症狀突出,而關節炎的表現一般是中等度的,有時輕微,或退居次要地位。
典型的類風濕關節炎有哪些臨床表現
(1)晨僵現象與關節僵硬:所有類風濕患者都有這種表現,是重要的診斷依據之一。其特點是於早晨或睡醒後出現關節僵硬,活動不靈活,嚴重時可有全身僵硬感,起床後經活動或溫暖後,即覺緩解或消失。晨僵現象表明類風濕病變在活動,晨僵持續時間的長短與病變嚴重程度是一致的。晨僵常伴有肢端或指(趾)發冷和麻木感。
(2)關節腫脹或疼痛:這也是幾乎所有類風濕患者的必具症狀。絕大多數患者是以關節腫脹開始發病的。腫脹是由關節腔內滲出液增多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炎症改變而致,表現為關節周圍均勻性腫大,手指近端指關節的梭形腫脹是類風濕患者的典型症狀之一。關節疼痛的輕重通常與其腫脹的程度相平行,關節腫脹愈明顯,疼痛愈重,甚至劇烈疼痛。由於劇痛,當別人伸手去觸摸他的關節時,患者就用手擋起來保持或回縮。若讓其主動活動關節,有時還可勉強地伸屈。類風濕關節痛的特點是活動後減輕,休息後剛開始活動時又加重,如久坐後站立起步和行走則困難,患者常說:“坐下起不來,起來坐不下;手指與肘屈曲過久以後,剛伸直時疼痛加重。”但這些現象經活動片刻後即減輕,逐漸活動自如,走路的步伐也可加快。關節晨僵和腫痛嚴重時,患者部分或全部喪失自理生活的能力。關節痛在早晨、夜裏和陰天下雨、寒冷、受凍尤其是感冒時加重。
(3)受累關節:類風濕病可累及人體全身187個滑液關節的任何一個,包括構成關節的滑膜、軟骨、骨及肌腱、韌帶、滑囊、肌膜都可受到侵犯。常見受累發病的關節是指趾、踝、腕、肘、膝、髖、顳頜、胸肋、頸和肩。有人統計,約有30%的患者首起發病的是指關節;26%的患者首起發病的是膝關節;10%的患者首起發病的是腕關節。
(4)關節炎轉移:即關節炎從一個關節發展到另一個關節,有以下特點:遊走性、對稱性、相互製約現象(第1個關節腫脹轉移到另一個關節之後,該關節的腫痛較快減輕,數周至數月後可完全消退,而新發病的關節腫痛漸趨嚴重)。
(5)關節摩擦音:類風濕的關節炎症期,運動關節時檢查者的手常可感到細小的撚發音或有握雪感,以肘、膝關節為典型,此表明關節存在炎症。有的關節炎症消退後,活動關節可以聽到或觸到嘎嗒聲響,這在指和膝關節、髖關節最明顯,可能是類風濕伴有骨質增生所致。
(6)關節功能與活動受限:在早期,關節發生腫脹時,多數患者因劇痛不敢活動,關節功能受到限製。一般來說,關節活動受限的程度與炎症的程度相一致。晚期關節活動受限,主要由於關節強直和各種畸形所致。關節強直和畸形的程度與是否得到及時正確的醫療指導、是否注意功能鍛煉、病情進展的快慢等因素有關。關節功能嚴重障礙時,患者部分或全部喪失自理生活的能力或臥床不起,患者翻身、起床、穿衣、結解紐扣、梳頭、刷牙、拿碗拿筷、吃飯、洗衣、彎腰、行走都發生困難。常見的畸形有“類風濕手”、“類風濕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