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保健常識 (2)(1 / 3)

(2)關節疼痛與壓痛:絕大多數患者是以關節腫脹開始發病的。腫脹是由關節腔內滲出液增多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炎症改變而致,表現為關節周圍均勻性腫大,手指近端指關節的梭形腫脹是類風濕患者的典型症狀之一。關節疼痛的輕重通常與其腫脹的程度相平行,關節腫脹愈明顯,疼痛愈重,甚至劇烈疼痛。由於劇痛,當別人伸手去觸摸他的關節時,患者就用手擋起來保持或回縮。若讓其主動活動關節,有時還可勉強地伸屈。臨床上要注意有無自發痛與活動痛。自發痛即關節不活動時或在安靜自然位置狀態下也痛,有時甚至從睡眠中痛醒,這表明病變發展較快或急,且較嚴重;活動痛即當活動關節時才覺疼痛,這表明關節炎症比較輕或趨於緩解。類風濕關節痛的特點是活動後減輕,休息後剛開始活動時又加重,如久坐後站立起步和行走則困難,患者常說:“坐下起不來,起來坐不下;手指與肘屈曲過久以後,剛伸直時疼痛加重。”但這些現象經活動片刻後即減輕,逐漸活動自如,走路的步伐也可加快。關節晨僵和腫痛嚴重時,患者部分或全部喪失自理生活的能力。關節痛在早晨、夜裏和陰天下雨、寒冷、受凍尤其是感冒時加重。

(3)關節腫脹:凡受累的關節均可出現腫脹,關節腫脹提示炎症較重。典型的表現為關節周圍均勻性腫大,例如近端指間關節的梭形腫脹。關節腫脹在四肢小關節最易檢查出來,而肩髖等大關節腫脹卻不易發現。關節發生積液時可有波動感,尤以膝關節明顯。關節腫脹的程度通常與疼痛的輕重相平行,關節腫脹愈明顯,疼痛愈嚴重,甚至出現劇烈疼痛和終日關節疼痛,但仍以清晨症狀最顯著。發生關節腫脹的原因是關節積液、周圍軟組織炎和滑膜肥厚。

(4)關節摩擦音:類風濕關節炎症期,運動關節時檢查者的手常可感到細小的撚發音或有握雪感,以肘、膝關節為典型,此表明關節存在炎症。有的關節炎症消退後,活動關節可以聽到或觸到嘎嗒聲響,這在指和膝關節、髖關節最明顯,可能是類風濕伴有骨質增生所致。

類風濕關節炎有哪些關節外病變

(1)皮下結節:皮下結節是常見的關節外表現,15%~25%的患者有類風濕結節。常發部位是受壓或摩擦部位的皮下或滑膜上出現慢性炎性小結,以尺骨鷹嘴突最為常見,手指關節的伸側、跟腱或臥床患者的指骨處較少見。皮下結節的直徑為3mm至3cm,質地堅實,正常膚色,無觸痛,一般可推動,但如果與下方關節周圍的纖維組織粘連時則不能移動,有時結節可潰破。結節呈分葉狀和多中心,結節中心有大量脂質以中性脂肪、膽固醇和磷脂的形式存在。

(2)皮膚改變:皮膚萎縮、變薄、光滑、多汗、多毛、爪甲變脆與變形等,都與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有關。關節周圍皮膚蒼白,係因貧血、血管生成減少或張力障礙所致。皮疹與紫癜:活檢可見膠原纖維明顯腫脹,伴有血管周圍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及壞死性改變。

(3)關於周圍組織:類風濕常伴有腱鞘炎和滑囊炎,尤其跟腱滑囊炎多見。由於滑囊對骨的壓迫,致使跟骨後麵形成邊緣性缺損或在肌腱與韌帶附著處形成局限性骨膜炎。X線上有時可見第1及第2指骨小頭及腕骨旁有小囊腫形成,經活檢為骨板的假囊腫或骨皮質的類風濕侵蝕。

(4)血管炎:類風濕血管炎可以表現為多種形式,如皮膚血管炎、小靜脈炎、白細胞破裂性血管炎、末端動脈內膜增生和纖維化等。主要表現為皮膚潰瘍、指(趾)動脈缺血、血栓病變或雷諾現象,指(趾)壞疽及急性小動脈炎,如肺小動脈炎、神經鞘內小動脈炎、心肌、骨骼肌小動脈炎等。甚至出現廣泛而嚴重的壞死性動脈炎,與結節性動脈炎難以鑒別。壞死性血管炎主要累及病變組織的動脈,動脈各層有較廣泛炎性細胞浸潤,並半夜血栓形成,急性期用免疫熒光法可見免疫球蛋白及補體沉積於病變的血管壁。

(5)其他病變:與皮下結節相似的病變還可發生於眼、心髒和肺髒。眼病變多累及鞏膜,心髒病變多無臨床症狀,肺的病變也無特殊表現。偶見神經內、外膜炎性細胞浸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