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奪嫡:雍正的皇位到底是怎麼來的(1 / 3)

公元1728年,雍正六年五月初七,時任川陝總督、寧遠大將軍的嶽鍾琪收到了一封信。全信很長,簡單歸納起來是這麼幾個意思:

第一,清朝是外族入侵,咱們應該反了它!

第二,當今皇帝雍正犯有“謀父、逼母、弑兄、屠弟、貪財、好殺、耽酒、淫色”等十大罪狀,咱們應該反了它!

第三,你嶽鍾琪是嶽飛的後人,應該發揚祖先的抗金精神,清朝正好是金國人的後代,咱應該反了它!

第四,自清朝入關八十年來天災不斷,這是老天爺在告訴我們,咱應該反了它!

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嶽鍾琪,你趕緊反了吧!

如果能重來,嶽鍾琪一定不會把信打開。

因為這封信既大逆不道又莫名其妙,看得嶽鍾琪全程問號臉。不過事情已經發生了,也不能當沒看見。於是嶽鍾琪立刻把送信的年輕人抓起來審問,軟硬兼施地問出了事情的真相。

原來這個年輕人叫張熙,受老師曾靜的委托來策反嶽鍾琪。而這個曾靜隻是一個屢試不中的教書先生,因為讀了幾本明末清初思想家呂留良的“反清”著作,又聽說了一些傳言,就異想天開地派學生拿著自己的親筆信來鼓動嶽鍾琪謀反,史稱“曾靜大逆案”。

這個教書先生可以說是身體力行地印證了什麼叫“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但再可笑的造反也是造反,是十惡不赦的死罪。嶽鍾琪把審理結果上報給雍正帝後,所有人都以為接下來就是曾靜、張熙師徒滿門抄斬的常規劇情。

但誰也沒想到,雍正居然沒有殺曾靜師徒,反而把他們弄到北京來,好吃好喝好伺候著。然後雍正就開始用文字隔空和曾靜展開了辯論,從“華夷之辯”到“君臣之義”,從自己繼位的合法性到自己執政的正確性,逐行逐段、一字一句地反駁曾靜信中的指控,掏心掏肺,苦口婆心,直到把曾靜師徒說得啞口無言,心服口服。

不僅如此,雍正還把辯論的過程編纂成《大義覺迷錄》出版發行,務必要做到高級官員人手一本,基層組織每天宣講,廣大百姓全民覆蓋。而迷途知返的曾靜師徒就是無數義務宣講員中的一員。

以德服人!朕就是這樣的漢子!雍正揉了揉寫到發酸的手腕子,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手握生殺大權的一國之君,為什麼要如此勞心勞力大費周章地跟一個書呆子扯皮呢?因為雍正自登基以來一直深陷“得位不正”的傳言中。

曾靜在審訊中交代,有傳言說康熙爺臨死前是想傳位給十四阿哥胤禎的,是雍正夥同隆科多把“十”字加兩筆變成了“於”,所以遺詔就從“傳位十四阿哥”變成了“傳位於四阿哥”;康熙是喝了雍正送的參湯後才一命嗚呼的;雍正迫害親弟弟十四阿哥胤禎,逼得親媽以死抗爭;等等。

總之,就是一句話,雍正這個皇位來得“不正”,是奪嫡,是矯詔,甚至是弑父篡位。

那麼雍正的皇位到底是怎麼來的,真的如民間所說的那樣“名不正言不順”嗎?

想要弄清楚這個謎團,就得從康熙晚年的奪嫡大戰說起了。

康熙活下來的兒子共有二十四個,其中有九個深度卷入爭奪皇位的混戰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包括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禎(後改名為允禵)等。

這些阿哥為了爭奪儲位,各自拉幫結派,彼此陰謀算計,麵上鉤心鬥角,背後明爭暗鬥,鬧得朝堂上下不得安寧,成了康熙朝末年著名的政治事件,被民間俗稱為“九龍奪嫡”。

在康熙之前,清朝並沒有立太子的傳統。深受中原漢文化影響的康熙帝借鑒了漢人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立仁孝皇後赫舍裏氏所生的二阿哥胤礽為皇太子。這是大清立國以來的第一位皇太子,也是清朝唯一的一位皇太子,更是中國古代最後一個皇太子。

好家夥,一不小心就空前絕後了可還行,胤礽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啊?

簡單來說就是——康熙超長待機,太子等待不及,兄弟瘋狂算計,父子矛盾升級。

最終太子廢了又立,立了再廢,最年長的大阿哥和最有威望的八阿哥全都被康熙拉進了黑名單。從此不管大臣們怎麼上疏呼籲,康熙就是咬死了一件事——立太子是不可能立的,這輩子都不可能立太子的。

是的,康熙算是被“立太子”這三個字整出心理陰影了。他晚年的身體越來越差,衰老的跡象越來越明顯,但他還是堅持把所有的權力牢牢地攥在手裏,不肯讓所謂的“太子”來分享皇帝的權威。

康熙一遍又一遍地跟臣子們保證說,你們放心,我死之前肯定給你們找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繼承人,包管讓你們每個人都滿意,每個人都心服口服!

但這個繼承人到底是誰,康熙卻怎麼也不肯說。

臣子們能怎麼辦?隻能猜啊。當然也不是瞎猜,因為從各方麵的綜合表現來說,有兩位皇子應該是進入這場儲君爭霸賽的決賽圈了,他們剛好是一母同胞,即德妃烏雅氏所生的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禎。

在“九龍奪嫡”的大戲中,四阿哥胤禛一直沒什麼存在感。他既不拉幫結夥,也不上躥下跳,沒事就參禪悟道,同和尚老道打成一片,還寫了一本叫《悅心集》的心靈雞湯,看上去就是一個與世無爭的“天下第一閑人”。

當然,這隻是看上去而已。

因為胤禛早就看清了事情的本質——康熙對於他來說,既是父親,更是君主。給這樣一個英明的皇帝當兒子,太平庸會被拋棄,太出色會被猜忌。

而胤禛又是一個出色的平衡大師,他成功地在“廢物點心”和“潛在威脅”中找到了一個平衡點,讓皇帝對自己用得放心,用得安心,用得舒心。就這樣,他一路不顯山不露水,不高調不出頭,一點點取得了皇帝的信任。除此之外,胤禛還有一張王牌,那就是他的次子弘曆。弘曆是康熙最喜歡的孫輩,沒有之一。於是隨著大阿哥、二阿哥和八阿哥等人的出局,胤禛逐漸成了康熙晚年最受重用的兒子之一。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眾多皇子中,胤禛代表康熙主持大祀的次數最多,僅冬至祭天大典就有兩次。這是其他皇子所沒有的待遇,可見胤禛在康熙心目中地位是很高的,也是皇位繼承人的潛在人選之一。

之所以說“之一”而不是“唯一”,是因為康熙把“祀”交給了四阿哥胤禛,卻把另一件國之大事“戎”交給了十四阿哥胤禎。

當時四阿哥胤禛被封為雍親王,而十四阿哥的爵位不過是固山貝子而已。清代皇室爵位由高到低分別是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等十二個等級。如果光看爵位,十四阿哥胤禎和四阿哥胤禛差了兩級,似乎並不是同一個水平線上的選手。

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

十四阿哥胤禎原本是八阿哥胤禩的支持者。沒錯,胤禎雖然和胤禛是親哥兒倆,但他無論在情感上還是立場上都和自己的親哥親近不起來。個性爽直、重情重義的他,從小就和八阿哥對脾氣,寧肯幫著“外人”,也不願意搭理自己的“親哥”。

公元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在第一次廢太子風波中,八阿哥胤禩因為組團奪嫡的意圖過於明顯而被老爹康熙給收拾了。

當暴怒的皇帝老爹痛罵自己仰慕的八哥時,十四阿哥胤禎竟然挺身而出,豁出自己的性命來給八阿哥做擔保,氣得康熙差點沒拿佩刀把胤禎砍死。幸虧眾人求情,胤禎隻被打了二十大板。

胤禎雖然忤逆了皇帝的意誌,但他舍命為兄弟擔保的樣子也給康熙留下了深刻印象。康熙覺得這孩子對兄弟有情有義,特別老實可愛,從此反而對胤禎更加寵愛了。

有時候老父親看兒子的濾鏡,就是那麼雙標。

八阿哥說好話,康熙覺得是心口不一的阿諛奉承;十四阿哥說好話,康熙認為是表裏如一的肺腑之言。

八阿哥說錯話,康熙覺得是混賬至極、忤逆不孝;十四阿哥說錯話,康熙認為是心直口快、情有可原。

反正同樣的事,放在八阿哥身上是看見就煩,放在十四阿哥身上就是可愛與純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