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奪嫡:雍正的皇位到底是怎麼來的(2 / 3)

康熙甚至把從八阿哥手裏剝奪的資源都轉賜給了老十四,以至於胤禎竟成了第一次廢立太子風波中最大的受益者。

在這種情況下,出頭無望的八阿哥隻能改為支持十四阿哥胤禎去奪嫡。這是他能想到的最佳止損方式了,就算自己當不成皇帝,同一團隊的人能當上也行啊。

機會很快就來了。

公元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春,大清西部烽煙再起。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出兵西藏,拉藏汗請求清朝中央發兵救援。

十月,康熙任命十四阿哥胤禎為撫遠大將軍,封大將軍王,用天子親征專用的“正黃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樣”率軍出征。通俗來說,胤禎這次就相當於是代替皇帝禦駕親征了。康熙朝一共出過五位撫遠大將軍,但隻有胤禎被封為大將軍王,也隻有他能使用天子的儀仗。

這級別,相當高。

在正式出征前,康熙帝為胤禎舉辦了隆重宏大的歡送儀式,所有的王公貴族、朝廷重臣全都盛裝出席來給胤禎送行。

那場麵,相當熱烈。

而且康熙還特意到長安左門外的堂子行禮,這是清代宮廷內特有的祭祀製度,源於滿族的薩滿教祭神儀式。以前康熙隻有在親自參與的重大戰爭或政務活動前才會去堂子行禮,以祈求神明的保佑。但這次十四阿哥出征,康熙卻也來堂子行禮了。

這信息量,相當大啊。

康熙高調派胤禎掛帥出征,很明顯是給他製造立功的機會,從而進一步提升他的地位,可謂是用心良苦。在胤禎出征後,康熙對前線的兒子也是關懷備至,什麼好東西都第一時間給小兒子送去,還時常給兒子寫信嘮嗑,舐犢之情躍然紙上。

一時間,胤禎成了很多人心目中下一任皇帝的熱門人選。這裏麵固然有“八爺黨”搖旗呐喊、製造輿論的因素,但康熙對十四阿哥的器重也的確是肉眼可見,就連朝鮮來清朝的使者也認為十四阿哥是眾望所歸。

如果西北戰事結束,胤禎凱旋,這皇位恐怕大概率是要落到他頭上的。

可惜,曆史沒有如果。

公元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胤禎還在西北征戰時,六十九歲的康熙皇帝在京城北郊的暢春園病逝,遺詔說由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繼承帝位,即雍正皇帝。

對於雍正的繼位,其他兄弟肯定是不服氣的。

如果雍正能拿出可靠的有力證據證明自己繼位的合法性,那倒也沒什麼問題。但讓人最費解的地方就在於,對於那一夜康熙是如何傳位給雍正的,就連雍正自己都說不清。

第一個說不清的地方——雍正繼位到底是不是康熙的真實意思?

康熙在十一月初感染了風寒,隻能待在暢春園養病。於是康熙在初九這天派胤禛代替自己主持南郊大祀。初十、十一、十二這三天,胤禛都派人去暢春園請安,康熙都表示自己沒有大礙。

但十三日這一天康熙的病情卻突然惡化,緊急傳召胤禛到暢春園。當夜康熙病逝,時任步軍統領隆科多口頭宣布了命皇四子胤禛“繼承大統,即皇帝位”的遺言。

注意,這個決定雍正繼位的遺言最開始是口頭說的,並沒有書麵文本。

十四日,隆科多在雍正的命令下獨自起草了書麵的遺詔底稿,然後交給內務府、翰林院潤色。

十六日,這份遺詔被正式公布,但是卻隻有滿文版,沒有漢文版。禦史楊保等人對此提出了質疑,但雍正給出的解釋卻是——滿文大家也聽了,和聽漢文版沒區別嘛。這事就這麼輕描淡寫地劃過去了。

也就是說,雍正能繼位全靠當時隆科多的一句話,所有的正式文件都是後補的,而且還補得不全。

當然,如果事情發生得太倉促,來不及寫成正式文件也是可能的。即便是口頭遺囑,隻要在多人見證下也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這就是第二個說不清的地方——誰見證了康熙的遺言。

對於這件事,雍正說得最多,但他都不如不說。

因為越說越可疑。

雍正元年的上諭說:由於太倉促,我爹一句話就決定傳位給我了。

雍正二年的上諭說:別人知不知道我不知道,反正我不知道我爹要傳位給我。

雍正五年的上諭說:我爹是在諸位皇子和隆科多麵前說要傳位給我的,但真正負責傳達這句話的是隆科多。

還是雍正五年的上諭卻說:我爹死的時候隆科多他根本就不在現場!

到了雍正七年的《大義覺迷錄》裏又變成了:我爹的遺言是在隆科多和七位皇子的見證下說的,我到暢春園的時候我爹還沒咽氣,還和我嘮嗑來著,但我爹沒告訴我要傳位給我。是我爹死了之後隆科多告訴我,我才強忍著悲痛接下了這個倒黴活兒啊!

除此之外,雍正一會兒說其他兄弟對自己繼位是心悅誠服,一會兒又說他們當時要麼不懷好意,要麼呆若木雞。還有雍正說康熙去世時好多皇子都在暢春園當見證人,比如他的十七弟果親王允禮。啊對,就是電視劇《甄嬛傳》裏的那位好弟弟。但是隆科多卻說康熙去世當天,自己是在回京城的路上遇到的允禮,這說明康熙死的時候他根本就沒在暢春園。

這是什麼人格分裂的迷幻發言,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的,所以到底是哪樣啊?

十三日當天,康熙到底是怎麼留下傳位遺言的,留下的到底又是什麼樣的遺言?關於這個問題雍正的回答不能說是風馬牛不相及,至少也是驢唇不對馬嘴。

最樸素的邏輯告訴我們,人們在陳述真相時往往言簡意賅,隻有講述謊言才需要反複勾勒。當你說出一句真話,你隻是在陳述一個事實。但如果你撒了一個謊,那就是在構建一個全新的謊言宇宙。

所以從雍正登上皇位的那一天開始,人們就在不斷爭論事情的真相,大致可以概括成三種觀點:弑父奪位、矯詔篡位、合法繼位。

弑父奪位基本上可以排除。當時流傳的雍正用一碗參湯毒死康熙的說法肯定是不靠譜的。康熙的祖籍雖然在東北,但卻對人參毫無好感,也從來不認為吃人參對身體好,哪可能會喝參湯被毒死?

況且康熙直到生命的最後都很好地控製著最高權力,想要在短時間內收買康熙的身邊人下毒基本上是不太可能做到的事情。弑父奪位聽起來很厲害,但從邏輯上來說是講不通的。

矯詔篡位,這倒聽起來是最合理的一種解釋。但傳言中所謂把詔書中的“傳位十四子”加兩筆變成“傳位於四子”這種事也是不存在的。

因為清代對皇帝的兒子都稱“皇子”。所以即便真的有那麼一句話,也應該寫成“傳位皇十四子”,加了筆畫後就變成了“傳位皇於四子”,連句人話都不算,哪能用來篡位啊。另外古代繁體字應該寫成“於”而不是“於”,這又哪是加兩筆就能改成的呢?

最後一點,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清代的詔書是滿漢雙文字版本的,康熙就是想留遺言也是先說滿語版本,滿語是拚音文字,那改起來跟重寫一樣,根本就騙不了人。

今天我們能看到完整的漢文遺詔,是後來重寫的,並不是康熙臨死前寫的,無法作為證據。現存的兩份滿文遺詔都殘破不全,尤其是缺失了傳位給哪位皇子這個最關鍵的信息,隻能證明康熙留下了遺言,卻沒法證明遺言的具體內容,是傳位給皇十四子胤禎,還是傳位給皇四子胤禛。

但是,如果我們換一種思路,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如果我們是執掌大清帝國六十一年,經曆了無數風風雨雨、看透了世態炎涼的康熙皇帝,在自己生命的最後關頭,要選哪個兒子繼位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動蕩,保證權力交接的平穩呢?

恐怕,選擇四阿哥胤禛才是最符合康熙真實意願的。

不可否認的是,康熙此前對十四阿哥胤禎很器重,但也沒到就非他不可的地步。在生命的最後時光裏,康熙應該是在老四和老十四之間有所猶豫,甚至很可能老十四占的優勢更大一些。

如果十四阿哥胤禎得勝還朝,康熙還會在哥兒倆之間再猶豫一下。但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這一天,遠在西北的十四阿哥胤禎已經不是皇帝的優先選擇了。以當時的路況來說,胤禎即便用最快的速度趕回北京也需要近一個月的時間,康熙皇帝明知兒子們之間鬥得那麼厲害,怎麼可能允許皇位出現近一個月時間的空懸,那是生怕兒子們打不起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