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夏天,傅作義請黃河水利委員會測量隊來到河套地區,對寧夏石嘴山到後套的黃河流速、降波、河床變遷等進行一係列勘察,從而積累了治理黃河的第一手珍貴資料。
興修水利必須整頓吏治。上任伊始,傅作義便召集綏遠省的軍政高級幹部會,頒發職官十二戒條,規定無論是軍隊還是地方官府興修水利工程,“絕不貪汙腐化”,“絕不蒙上欺下、弄權欺世”,“絕不接受人民下級饋贈”,“絕不與商人來往、不兼營商業”等等,違者給以嚴厲懲罰。
傅作義發布告全省人民書中指出:革命的目的在建設,建設的首要在民生,這是施政的基本原則。他從“官貧民富”著手,整頓金融,穩定物價,開源節流,擴大流通,興利除弊,使綏遠財政扭虧為盈。另外,他注意整飭吏治,禁煙禁毒,扶植工農業發展,恢複和發展文化教育,減輕人民攤派的負擔,修築綏遠到新疆的公路,使綏遠省的麵貌大為改觀。傅作義興修水利的成果,在改善民生方麵得以充分體現。
傅作義主政綏遠幾年間,凡到過河套地區的人,都有耳目一新之感。全省社會基本安定,經濟有一定程度的恢複,財政稅收增加,軍隊的裝備和給養也有了改善,為綏遠抗戰提供了較好的物質條件。這在兵荒馬亂的戰爭年代,在國民黨統治時期,確是絕無僅有的業績。
(5)造福後代興水利
1949年10月 1日,傅作義有幸參加了開國盛典。19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他為軍事委員會委員,並根據他本人的願望,任命為水利部部長。他的後半生,與新中國的水利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毛澤東是一位博古通今、站得高、望得遠的戰略家。看待水利建設,他同樣有著高屋建瓴的戰略眼光。“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其深刻的戰略性思想內涵,至今仍震撼人心。他主持起草的“農業十七條”和“農業四十條”,都從戰略的高度重視水利建設。他指出:“興修水利,保持水土,一切大型水利工程,由國家負責興修;治理災害嚴重的河流,一切小型水利工程,例如打井、開渠、挖塘、築壩和各種水土保持工作,均由農業生產合作社有計劃地大量地負責興修,必要的時候由國家予以協助。”“興修水利是保證農業增產的大事”,在全麵規劃中要有水利規劃,“保證遇早有水,遇澇排水”。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而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新中國剛剛從地平線上站立起來,百廢待興,國家非常需要進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毛澤東對水利建設非常關心,親自選定傅作義為新中國的第一任水利部長。
毛澤東在考慮建國和籌建中央人民政府時,就問起北平和平解放的大功臣傅作義對自己的未來有什麼打算,傅作義的老部下、當年的華北“剿總”副總司令鄧寶珊說:“宜生從小就立誌為民眾做事,他主政綏遠時,在河套地區大興水利,大辦屯墾,做出了很大成績,那裏的老百姓都很歡迎他。”
傅作義的前半生過的是軍旅戎馬生活,建國後他想主動要求做水利工作,認為這樣才能為人民做點兒具體的事情。於是,他毫不掩飾自己的觀點,滿懷深情地對毛澤東說:“搞水利可以直接為人民辦事,我想,我不能在軍隊工作,最好讓我到黃河河套一帶做點兒水利建設方麵的事情吧。那裏是我當年工作過的地方,情況也比較熟悉。更重要的是,我對那裏的水利事業也懷有深深的感情。”
毛澤東聽了哈哈大笑:“你的意思是想搞點水利嘍?”
接著,毛澤東話鋒一轉又說道:“對水利感興趣這很好,但黃河河套那裏的工作麵太小,既想搞水利,將來可以當國家的水利部長,不是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嗎?”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正式宣布成立,統一領導全國水利事業,並在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領導下開展工作。傅作義從出任第一任水利部長起,到逝世前一年懇辭批準,一直工作了23年。
傅作義上任之初,麵臨的是國民黨長期失修留下的水利爛攤子,長期災害頻繁,亟待整治。出任水利部長,他認為這是實現多年追求的“為民造福”夙願的絕好機會。對於部長的責任,他毫不懈怠,每年都用大量的時間深入各大中型水利、電力工地,調查研究,檢查指導,從南方的珠江到北方的鬆花江,幾乎走遍了全國各地,長江、黃河、珠江、淮河、海河、黑龍江、新疆等水利工程的工地,都有他的足跡。他每年總有四分之一的時間出差在外,到各地去調查研究督導工作。視察淮河、洪澤湖中,和年輕同誌一同步行。他經常去施工現場,到災情嚴重的地區和抗洪搶險第一線去。他去新疆,除看遍水利工程外,還非常注意民族團結工作。他到基層工地視察,不隻看工程,還看工棚、食堂,有時還到農戶家了解生活。他竭盡心力為新中國水利事業作貢獻。
毛澤東曾嘉獎他說:“對水利這一行,他是鑽進去了。”
文革期間,傅作義是少數被毛澤東批條子保護的國民黨將領之一。當時總理害怕他受迫害,就派他到南方去視察水利工作,後來也一直受到毛主席和周總理的照顧,所以沒有更多地受到造反派的衝擊。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這是毛澤東在淮河大水後發出的戰略號召,也是對傅作義的囑托。
淮河處於黃河流域和長江之間,長期以來,一直不暢。1950年夏天,傾盆大雨向河南安徽交界處傾瀉,一連數日沒有停歇,塘堰漫溢,河水猛漲。毛澤東看到一封關於人和蛇都逃到樹上,有的人在樹上被毒蛇咬死的電報,落下了眼淚。兩月之內,他接連在淮河水災及治淮情況的電報上寫了四封批示信給周恩來,他提出把目前防救和根本治淮結合起來,除防救外,須考慮根治辦法。當時毛澤東認為,中國曆史上好幾個開國皇帝都出在淮河流域,劉邦是淮河流域沛縣人,曹操是淮河流域亳縣人,朱元漳是淮河流域鳳陽人。其原因在於淮河流域天災人禍多,是中國曆史上農民起義的溫床。為了新中國的安定,必須先把淮河治好。
8月25日,傅作義根據毛澤東主席根治淮河的指示,主持召開了治淮會議。經過反複研究和探討,確定了根治淮河的“蓄泄兼籌,上中下遊統兼顧”的基本方針。為加緊治淮工程進行,1951年3月17日,傅作義親赴淮河上中下遊視察,他查看了上遊三個水庫工程,三個窪地蓄洪工程,以及洪河、汝河整理工程,然後又視察了中下遊的沿河壩防,蒙河窪地,潤河集分水閘工程,東淝河、西淝河疏浚工程及涵閘工程,五玉河縣的河道工程,洪澤湖的進出口,裏運河堤防的培修和涵閘工程。還沿途慰問了廣大民工和各地治淮幹部,並舉行座談會,聽取治淮工程意見。治淮工程是新中國成立後,傅作義主持的第一個大型治水工程。
黃河是偉大祖國的象征,但它又是一條被稱為“中國的憂患”的河。它從中上遊的黃土高原,每年挾帶十幾億噸泥沙下來,是世界上泥沙最多的河,也是世界上最難治理的河。
1952年10月,毛澤東視察黃河時發出了“要把黃河的事辦好”的號召。
作為水利部長,傅作義身先士卒,多次前往黃河中下遊查勘,研究治理措施。1950年6月下旬,傅作義同有關工程人員及蘇聯專家查勘黃河中遊。他們先到開封,對黃河防汛作了了解,隨後視察開封至花園口200多裏河堤,勘查了黃河北岩引黃工程,然後轉赴潼關,沿河看了黃河的設想水庫壩址,並著重研究了三門峽水庫問題。他到陝縣時,氣溫高達40度,屋子裏家具都燙手,坐著不動也是一身汗,年近花甲的傅作義仍然不願多休息一會,堅持按計劃視察。晚上露宿在三門峽附近的沙灘上,整個查勘工作曆時18天。
1957年夏天,他參加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開工典禮後,冒著酷暑,沿黃河視察。有時晚上就露宿在黃河河灘上。因勞累過度,心髒病突發,周恩來總理聞訊後,立即從北京派心髒病專家坐飛機趕往太原參加搶救,病情才有好轉。
“一定要根治海河”。這是1963年海河大水後,毛澤東於11月17日給海河工程寫的題詞。新中國成立後,在治淮、治黃的同時,毛澤東就開始關注對海河流域水患的治理。1950年9月24日,毛澤東致電華北局薄一波、劉瀾濤,請他們“向水利部接洽並幫助該部擬訂華北全區水利計劃,送政務院審查納入全國水利計劃內一同辦理”。
官廳水庫是傅作義任水利部長之後,新中國興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水電樞紐。水庫庫址當時是一片荒涼的沙灘地,傅作義親自參與製定了水庫建設方案。按照“防止水患,興修水利,以達到大量發展生產的目的”基本方針,傅作義堅持要把水庫建設成綜合性水利工程項目。大壩東邊建起一條溢洪道,西端建設一條南北長500米、寬8米的隧洞,平時讓水從隧洞流出,洞的出水口有個靜水池,把水蓄起形成落差,用於發電。官廳水庫修建期間,傅作義多次帶隊來官廳水庫工地視察慰問,當聽說工地民工因吃土豆過多,不少人得了夜盲、色盲症,他便很快調來了肉類和蔬菜,還派來文藝宣傳隊和衛生隊,教民工唱歌、跳舞。官廳水庫的建成,從此結束了永定河泛濫成災的曆史。
官廳水庫竣工之前,毛澤東於1954年4月12日視察了工地。5月13日,官廳水庫舉行隆重的工程竣工慶祝大會。傅作義親臨大會,他非常興奮地發表講話:“官廳水庫的落成,在全國水利建設中是一個重大的勝利,是一個變水害為水利的重要工程,是一個改變自然麵貌的不朽的事業。它將永遠為全國人民所記憶、所感激。”
傅作義在講話之後,興致勃勃地將毛主席親筆題寫的“慶祝官廳水庫工程勝利完成”的一麵金色的刺繡錦旗授予水庫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