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了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事實上,禮儀可分作政治和生活兩大分類。政治類就包括祭天、祭地和宗廟祭祀,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生活類禮儀的起源,按照荀子的說法有“三本”,也就是“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在禮儀之間,喪禮的曆史是最早的。喪禮對死者而言是安撫魂靈,在生者而言就成為了區分長幼尊卑、盡孝正倫的禮法儀式。在禮儀的建立、實施和完善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製:見中國宗法)。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衍生物。人們認為所有的事物都有無形的神鬼在操控,履行禮儀就是在向鬼神祈求福祉。所以,禮儀的起源就是鬼神信仰,這也是一種特殊的鬼神信仰的表現形式。“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即標誌著禮儀發展已經步入了成熟階段。宋代時,禮儀和封建倫理道德彼此融合,即禮儀和禮教相雜,成了實施禮教的一個得力工具。行禮服務於勸德,繁文縟節粉墨登場。直到如今,禮儀才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改革,不管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禮儀,還是群眾日常生活中的禮儀,都成了無鬼神論的全新篇章,從而成為了現代文明禮儀。
禮節:不容忽視的人生所需
禮是發於人性之自然,合於人生之須的行為規範。為什麼這樣講呢?有沒有禮節是判定人和禽獸的標準(人性使然),亦是人類社會安定的基礎。縱觀當今社會,講求禮法並且具備賢德的人越來越少,因此才會頻頻發生各類摩擦和衝突,人們在相處過程中不但缺失了安全感,甚至有一種草目皆兵的危機感,社會秩序早已不成體係。
人群中是絕對不能少了禮節的。人和人交流情感,事和事維持秩序,國和國之間保持常態,都是禮節在其中周旋的力量。
不能忽視禮節的作用,我們現代人必須要認真地對待和學習。要不然步入社會後,免不了要四處碰壁吃虧,到那時候後悔已經沒用了。我們相信沒有人願意和沒有禮節的人打交道,失禮的背後就是閑言碎語,譏笑訕罵:“某人豈有此理、沒念過書、一點常識都沒有、粗俗不已、不近人情、難登大雅之堂、討厭死了、真可笑、離他遠點、不來往……”這一連串的名詞,對你的前途和將來的一切,都會產生非常負麵的影響。
禮節是一項不妨礙別人的美德,是一項恭敬他人的善舉,也是自己行通萬事的通行證,是要通達踐履的。
如果我們可以在“克己複禮”上多下一點功夫,從自我本分做起,從一個小小的家庭做起,堅信這個社會一定會更加和諧、有禮。我們共同來期盼這一天的來臨。
一個人身心健康,不僅精力旺盛,心智健全更是本身具有某種魅力,這樣就有可能借此並結合其他條件走向成功。
人生的第一要事,就是要發展自己在人際中的公關能力,發揮自己的魅力,維持自己的成功優勢,保護自己心靈的純粹,為將來可能出現的一切事情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是每一個人的神聖職責。
有些人很小心謹慎地保護家裏的鋼琴,使得鋼琴音律很準。但是卻不肯耗費精力去保護自身的魅力。其實,如果本身的魅力,這部活的樂器已經從根本上被損壞了,再想靠這部活的樂器來彈奏人生的樂章,則幾乎是不可能的。
一個人要想充分發展自己的能力,第一個條件便是具備良好的與人相處的能力。一個人心中怎樣去設想她自己,她就可能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每個人心裏的意念,都可由她自己表達出來。如果她立誌要做個非同尋常的人,那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她就不能再有卑微怯懦的表現。一個人下定決心與周圍人保持良好關係,那麼,其魅力自然而然令人肅然起敬。
在各種場合中,處處可以看到一些人,過著不懂禮儀、不思進取的生活,可以說這些人生活在錯誤裏,有人甚至還受到不良作風和思想的影響、沾染了種種惡習,實際上在她們的心靈裏充滿著有害的細胞,難怪終其一生都無法展現自己的魅力和偉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