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蛐蛐(2 / 3)

1.飼養設備。蟋蟀可采用大籠飼養。飼養籠下沿一米外,要構築寬、深各20厘米的水槽,注入清水,防止螞蟻等天敵的侵入,保護小齡幼蟲。大籠一般為1052(米),可養3000-5000隻蟋蟀由幼蟲發育到成蟲,籠內種植大豆,花生、玉米等作物,供作自然飼料。

2.誘捕種蟲。蟋蟀跳躍能力很強,有鑽縫、築穴、隱蔽的能力,因而采集較大數量實在不易。可利用成蟲期的向光和趨食的習性誘捕。

3.繁殖。每籠可投放雄、雌蟋蟀各100隻,蟋蟀交配後,即產卵於地下,籠內的植物秸稈死後,不要拔出,作為地麵的覆蓋物,以利於卵安全越冬。第二年氣溫上升到20℃左右時,可見到大量孵化後的小幼蟲出土。

4.日常管理。籠中飼養蟋蟀,單純利用籠中天然飼料遠不能適應偌大的蟲口密度,可采用易積存、體積小、營養高的人工飼料,輔以少量天然青飼料,這樣更利於提高飼養效果。人工飼料配方一:大豆粉20%、粗麥粉35%、玉米粉20%、脫脂奶粉15%、肝粉5%、幹酵母5%。配方二:玉米粉25%、大豆粉20%、粗麥粉25%、脫脂奶粉15%、幹酵母5%、魚粉10%。將配料同時放入容器中,充分攪拌均勻並研細,撒在木板上飼喂,每次不要投放太多,以完全吃完為宜。蟋蟀飼養溫度在25℃左右為宜。當氣溫過於幹旱時,早、晚適當噴些水,使籠內的地表溫度保持在75-80%。陰雨天不影響蟋蟀正常生活,但在喂食板上要加遮蓋物,青飼料可少放或不放。籠中地麵積水1小時可造成蟋蟀死忘,應及時排水。每日光照時間12小時,若蟲發育期可縮短,自然光照時間不足時,應加燈光補充。

中國蟋蟀文化,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具有濃厚東方色彩的中國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國的藝術。它主要發源於中國的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中下遊。真正的蟋蟀名產地,以山東齊魯大平原而聞名全國,而山東的寧津縣是蟋蟀王國王冠上的寶石,寧津種的蟋蟀頭大、項大、腿大、皮色好,同時寧津蟋蟀還有北方幹旱區蟲的體質、頑強的鬥性、耐力、凶悍,有咬死不敗的烈性。所以近些年來全國蟋蟀大賽中,寧津種的蟋蟀多獲冠軍。曆史上寧津蟋蟀為曆代帝王鬥蟋蟀的進貢名產地,曆史上才有寧津蟋蟀鬥慈禧的民間故事傳說。

蟋蟀生長的適應性很強,隻要有雜草生長的地方,就可能有蟋蟀生長生存。如果要求蟋蟀生長的個大體強,皮色好,與地質、地貌、地形就很有講究了。古書上說,北方硬辣之蟲與生於立土高坡,這就說明地形地貌與蟋蟀的發育體質很有關係。很多書上也提到,深色土中出淡色蟲大多善鬥,淡色土中出深色蟲必凶。

蟋蟀的分布極廣,在世界上的大多數地方都有其生存活動的蹤跡。它在生物係統的分類歸屬為: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蟋蟀。單就蟋蟀來說,包括許多不同的種類。蟋蟀在世界各地的種類多達1400多種,在中國,已經確定的也有30多個品種。我們現在所飼養並用於角鬥的蟋蟀,歸屬於鬥蟋亞科的“鬥蟋”。

蟋蟀從原先的聽其聲,發展到現在的觀其鬥,從這一微小的側麵,說明社會曆史發展的進步。至於鬥蚰蚰這一活動起源於哪個朝代,至今仍沒有資料可以證明,在趙宋時代,在朝野內外大興鬥蟋蟀之風,並將“萬金之資付於一啄”,這已是曆史事實。

總之,鬥蟋蟀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清代時,活動益發講究,先蟋蟀要求無“四病”(仰頭、卷須、練牙、踢腿)外觀顏色也有尊卑之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黃”。體形雄而矯健。蟋蟀相鬥,要挑重量與大小差不多的,用蒸熟後特製的日菣草或馬尾鬃引鬥,讓他們互吹較量,幾經交鋒,敗的退卻,勝的張翅長鳴。舊時城鎮、集市,多有鬥蟋蟀的賭場,今已被廢除,但民間仍保留此娛樂活動。這項活動自興起之後,經曆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又從民國至今,前後八九百年的漫長歲月。這一活動始終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長興不衰,呈現出年甚一年的趨勢。

蟋蟀為一直是主要的民俗昆蟲,意思是說,人與蟋蟀之間的互動方式業已成為一種民俗文化。鬥蟋蟀最早的文字記錄首推北宋末年顧峰在“負喧雜錄”中曾提到:“鬥虱戰始於天寶間。長安富人鏤象牙為籠而蓄之,以萬金之資付之一啄。”京城裏的人,在七、八月間,家家都飼養促織,也就是蟋蟀。隻要走在市井中,都可以見到路上行人提著瓦盆泥罐,內裝蟋蟀,當時不分男女老幼都以鬥蟋蟀為樂。這本書同時也記載:蟋蟀的體性、名色、養法、治法及產、捕、辨、才、鬥等二十幾種專門學問。由此可知當時鬥蟋蟀已然成為一種風尚。

“宋史”也記載宰相賈似道常和他的臣妾蹲跪在地上都蟋蟀以娛樂。賈似道甚至規定凡是在鬥蟋蟀時,任何人都不許打擾,因為這是“軍國重事”。他後來還為此編寫了一本“促織經”;可是,最後因為太沈迷於此道而誤了國事,因此被後人戲稱為“蟋蟀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