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蛐蛐(3 / 3)

到了明朝,鬥蟋蟀的風氣更盛,甚至連皇帝也經常和宮女、太監一起伏地,為比鬥的蟋蟀吶喊助陣,是曆代最盛行的朝代。鬥蟋蟀流傳到清朝,也有皇室親王為此編了四卷“蟋蟀譜”;然而後來,被一些道學家斥為玩物喪誌,因而禁止於清宮內進行此類嬉戲;不過,禁止歸禁止,宮內的小太監依然深樂此道。

一直到後來,鬥蟋蟀就從宮廷盛行到民間,而被稱為“秋與”,蟋蟀也一躍成為重要的民俗昆蟲。

雄蟋蟀勇猛善鬥,一旦拚捕撕咬交上手,雙方都顯得殺氣騰騰,絕不像毒蛇蜈蚣咬上一口就悄悄溜走的陰氣和小家小氣,而是拚盡全力要把對方打敗。為了取勝,它們在互鬥中有人類打擂台一般的套路和策略,表演出陀螺滾翻、斤鬥跌撲、龍虎虯跤、進退騰挪等拳擊手的武打姿式。蟋蟀打鬥在秋天的野外始終進行著,當人類把它們捉來並組織它們像古羅馬決鬥士一樣表演時,那種鬥嘴功、鬥退勁、鬥韌性的力的角逐,能激發觀者競技的勇氣。古代文士為蟋蟀總結出“五德”:“鳴不失時,信也;遇敵即鬥,勇也;重傷不降,忠也;敗則哀鳴,知恥也;寒則進屋,識時務也。”雖很牽強,但比起毛毛蟲來,它不失為一種可愛的性靈之蟲。

白露開頭,蟋蟀完成最後一次蛻殼,民間謂之“白露三朝出將軍”,就是說蟋蟀開始進入它一生的黃金時代。到了寒露,蟋蟀長得鉗老腿粗,威武雄壯,鳴聲激越,彈跳有力,極愛打鬥。但是白露以後的蟋蟀並不都是強蟲,蟋蟀的品位決定於它的生存環境、種性、蟲體質量。凡瓜棚、豆架下生存的蟋蟀,顯得肥碩健美,但那是蟲國的“紈絝子弟”,虛有其表,被比它小得多的強蟲一攻,即折翅掉老腿。至於庭院、草絲、磚縫中幸存的蟋蟀,一般也是平庸之輩,隻能在它們的同夥裏咬咬鬥鬥,上不得大台麵。而荒野石坑、古廟瓦礫、人跡罕至之處生存的蟋蟀,它們經受風霜雨露,秉承日月精光,吐納自然之氣,則能產生體性剛烈的強蟲。如果在捕捉它時發現這與蜈蚣、毒蛇住在同一地域,則謂之“蜈蚣蟋蟀”、“蛟龍蟋蟀”,是蟲中極品。它們一般中等個兒,頭如黑珠,銀絲貫頂,黑臉銀牙,銀腳金翅,鉗白如霜,一蹦兩米,撞物有聲,最是驍勇剽悍,此類蟋蟀方可獲得將軍蟲銜級。

蟋蟀玩家們都希望得到一隻大王蟋蟀,其標準是身挺、背寬、形長、頭大、腿粗、尾全,出戰時有套遊戲規則,“用兵”時有一套韜略,總原則是長不鬥寬,黑不鬥黃,薄不鬥厚,嫩不鬥老,病不鬥常。蟋蟀是咬食植物根莖的害蟲,但是它的鳴聲給金秋夜籟帶來撩人幽思的情致,古詩謂之:“蛩鳴古砌金風緊,蟬噪空庭玉露生,莫謂微蟲天意識,秋來總作不平聲”。蛩和微蟲就是指蟋蟀,而且它具備精妙絕化的相撲技巧,人類也就原諒了蟋蟀在謀生上危害植物的一些缺點。

蟈蟈在我國分布很廣,諸如東部沿海的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和北部的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等省區分布都較多。分布於南部的統稱為“南哥”,分布在北部的稱為“北哥”,分布在河南地區的稱為“豫哥”,分布在河北地區的稱為“冀哥”。

還有,按成長的時間分,在5-7月最早出現的稱為“夏叫”,其發聲較為短弱,鳴聲為“哧哧哧……”;其體質極為強健,有一定的抗寒能力,保護得好,可以越冬,飼養者多喜歡養這種蟈蟈。

蟈蟈喜棲息於田野或莊稼地,更常棲息於高位的樹枝上或向陽的山坡高燥之處。它後肢粗壯,善於跳躍,行動較為敏捷,但一旦受到驚擾,便徑直往下躍落。

蟈蟈以植物嫩葉為食,也吃些細小的蟲子和新鮮的毛豆、菜葉、嫩莖等。它白天和夜裏都能鳴叫,而以白天鳴叫更為頻繁。夏天炎熱時期,天氣越是幹熱,它叫得越起勁,鳴叫聲顯得急促而連續。氣溫較低時,則叫聲輕低緩慢,最喜歡爬到樹枝的高處去鳴叫。

野生的雙斑蟋蟀基本上都棲息於地表雜草叢和多種農作物的大田中,以及荒野的亂石縫隙中。它取食植物的根、莖和嫩苗。

蛐蛐與蟈蟈的不同:蛐蛐屬於蟋蟀科,但是僅僅是其中的一種。盡管蛐蛐通稱蟋蟀,一名促織,但是科學分類上他們是不同的。也就是說蛐蛐一定是蟋蟀,但是蟋蟀不一定是蛐蛐。就好象“氯化鈉一定是鹽,但是鹽不一定專指食鹽”這個道理一樣。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總科的一個大科。鑒別特征是蟈蟈一般是草綠色,不發亮;蟋蟀和蛐蛐黑褐色,油光發亮!而蟈蟈是直翅目,螽斯科昆蟲。

蟈蟈,人稱“叫哥哥”,屬直翅目,螽斯科昆蟲。蟈蟈體長約4厘米,寬近1厘米,身體壯實,蟲體綠色,因產地不同,顏色深淡不一,一般在淡綠至深綠之間。頭部有黃褐色、細長呈絲狀的觸角,是其感覺器官之一。後足強健、大腹,善跳躍。生於原野草叢、矮林、灌木,平時隱藏於草中,或在植物莖杆上爬行、棲息、覓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