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戰雙方互相矛盾的宣傳,自然又激發了各國記者的好奇心。10月13日,英、美、法、荷、葡等國及香港的記者與中國幾家大報的記者聯合組成二十二人的記者團,由國民政府新聞局的官員帶領,從重慶飛到長沙進行實地采訪。
薛嶽指派趙子立再次擔任接待記者團的重任。
趙子立有了第一次長沙會戰後接待記者團的經驗,這一次更是駕輕就熟。他和參謀長吳逸誌一起,將重慶廣播的新聞和報刊上宣傳的資料收集起來,對照實際戰鬥,精心加工整理了一番,準備了無懈可擊的《戰況報告》。
在大幅標有各色箭頭和圈點的作戰地圖前,趙子立照著作戰計劃的理想,向記者們介紹了湘北大捷的作戰經過。
薛嶽在接見記者時,則避而不談打仗,而是發表一番政見宏論:
“中國軍閥專橫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而日本正朝著中國的舊路倒退著,財閥的斂財,軍人的跋扈,甚至一個連長或排長也為非作歹,無惡不作,喜功自大,為了個人的聚斂,不惜驅國內的無辜良民去幹不必要的戰爭而犧牲,情形一如中國過去的軍閥,這現象決不能持久的,結果必致引起國內的革命。”
薛嶽說到這裏,立即被記者的掌聲所打斷。
沒想到指揮兩捷長沙的赫赫戰將,竟有如此高遠的洞見,記者們不覺更加敬重眼前這位身材不高的中國將軍。
“但是,我的意思不是說我們不須繼續努力,便可坐觀日敵的崩潰。”薛嶽笑了笑,繼續說,“一切仍須反求諸己,抗戰勝利仍係於我們的黨政軍方麵的團結合作。努力邁進,不驕不餒,則勝利絕不成問題。成功得自己去爭取,非可幸致,隻等敵人自殺,以為不勞而獲,決無此理……”
薛嶽徹底讓記者們折服了。
記者毛子明後來在《薛嶽將軍印象記》中寫道:
他個子不很高,麵貌清秀,那種寬容、肅靜的風度,不免使你驚奇,這就是一位具有指揮百萬大軍的天才,而且屢次殺敗日本鬼子的名將。薛將軍雖不像他人般的歡喜舞文弄墨,但我們都覺得他是真正具有儒將風度,他生平最崇仰的曆史人物是曾國藩,因此他每樣事都依照著曾國藩,治軍、做事、待人、理家、教子、交友、處世,均仿照先賢。薛將軍坐立的時候,不論久暫,腰老是伸得直,參加集會,皆以立正姿勢相始終,據他自己的解釋:“下體所以承荷全身,吾人欲肩國家重任,安可不自支其身耶。”
毛子明以他滿含景仰的筆觸繼續寫道:
薛將軍這回確然勞苦功高,難怪會得到各方景仰,慰勞函電交馳,據說在會戰當中最緊張的三個星期裏,不論日夜,他都沒有好好睡過,但精神卻不受影響,日夜聽報告指揮,看察地形從不停頓,因此頭發和胡須也變白了,這些都是百分之百的實事情,因為這是出自一個月來日夜陪伴著薛將軍的一位重要幕僚沈久成之口,又有二位高級參謀告訴我的話。從戰事爆發到終止,他都抱著必勝的信念,好些時候,有人向他報告那方麵不穩,這方麵又不安,但是他始終用這句話回答那些懷疑他作戰的人,“你安心支持下去吧,我們必定得到勝利。”這句話,初聽似沒甚重要,但細加考慮,都會知道這裏卻有著很大的道理在……
記者們在趙子立等人的帶領下,參觀了湘北的幾處戰場,瀏覽了堆積如山的戰利品。十幾位參戰官兵和當地百姓從不同角度向記者們介紹了戰場實況和日軍兵敗的慘狀。記者們都滿意地認為,中國方麵的宣傳是符合實際情況的。顯然,日本方麵的宣傳是撒了一個彌天大謊。
最後,也和第一次長沙會戰以後一樣,舉行了一次令記者們最為開心的活動: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部向記者們贈送戰利品。記者們分別得到了日軍的指揮刀、望遠鏡、手表、軍毯、收音機等物品。軍方還答應了一名大胡子美國記者的懇求,送給他一麵日本軍旗。在人們熱烈的掌聲中,大胡子記者表示,他要讓全世界看到這麵旗子,讓全世界都知道中國軍隊英勇抗戰的故事。
記者團在湘北盤桓了三天,10月15日,薛嶽主持了送行宴會,送走了記者團。薛嶽的心情沉靜下來,知道是進行深刻反省的時候了。蔣委員長明天就要到來,薛嶽估計,他此次恐怕是挾著怒火而來,因為在一片勝利的歡呼聲中,委員長本人沒說一個字向他表示祝賀。
在祝捷的歡呼聲中,南嶽軍事會議卻在進行全軍大檢討。
南嶽。10月16日,蔣介石的座機於6點半降落。飛機在跑道停穩,神情嚴肅、麵容瘦削的蔣介石,身披黑色鬥篷走下舷梯,朝前來迎接的陳誠和薛嶽等點了點頭,就一頭鑽進了早已迎候在那裏的黑色臥車。
薛嶽沒有猜錯,最高統帥果然是一臉陰沉。看來,這次軍事會議的氣氛,一定會非常的嚴厲。
天氣也和人的情緒一樣陰沉。清晨的團團迷霧中,隱約可見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在天然的景致中添加了人間的肅殺。
蔣介石心中是有怒氣的。宣傳勝利是一回事,檢討軍事上的失利還得照樣進行。他很擔心這種吹噓出來的勝利,被他的將領們當成了自己打出來的戰果。因此,這次會議的主題,一是要宣布賞罰,二是要求各級指揮官層層檢討第二次長沙會戰中損失慘重的原因。
各戰區軍長以上軍官早已到齊,隻等蔣介石抵達,軍事會議便可舉行。但蔣介石卻不忙著開會。他還要從一些大員嘴裏了解一些情況。
他先召集白崇禧、陳誠和薛嶽開小會,給他們打招呼:“這次南嶽軍事會議,不是慶功會,是檢討會。這一點,我想諸位是明白的。”
10月7日,也就是蔣介石來到南嶽的第二天,南嶽軍事會議開始了。會議宣布,按戰時軍律,將在作戰失利時不組織部隊撤退,私自脫離戰場,回家探親的第七十四軍第五十八師師長廖齡奇,以臨陣脫逃罪處以死刑;給予組織指揮失誤致作戰失利、部隊傷亡慘重的第十軍軍長李玉堂撤職處分;給予作戰失利時驚慌失措、率先逃跑的第十軍預備第十師師長方先覺撤職處分。通令嘉獎第七十九軍趙季平暫編第六師不畏強敵,渡過湘江攻入長沙,經激戰收複該城的戰績;通令嘉獎在危急關頭身先士卒、英勇殺敵直至犧牲的第十軍第一九零師副師長賴侍湘;通令嘉獎第九十九軍第九十九師第二九五團第一營營長曹克人少校堅守湘陰、頑強抗擊數倍於己之敵,直至全營殉國的英勇行為。
會場上鴉雀無聲。隨同蔣介石來南嶽的軍政部長何應欽宣讀以上決定。蔣介石坐在主席位置環顧坐得筆直的將軍們,被提到名字的將領從座位上站立,或垂首汗顏,或挺胸平視。第五十八師師長廖齡奇已在回部隊後被軍法分監部關押。
作戰前期失利受挫,薛嶽在公開和私下場合將責任推給部隊將領,並幾次向重慶報告要追究第二十六軍和第三十七軍軍長指揮不力的責任,但蔣介石通過各種渠道了解情況比較細致,沒有處罰蕭之楚和陳沛,這次隻處罰了第十軍軍長李玉堂和預備第十師師長方先覺,並將嫡係王牌中的一名師長處以極刑,眾將領從內心感到公正,心悅誠服,因而想到更要從自身查找失利原因。
嘉獎之中,人們大多對趙季平師收複長沙和第一九零師副師長陣亡已有了解,但對於在此高級軍事會議上以軍委會名義嘉獎一名營長,一時不知何故。作戰中團長、營長在一線負傷陣亡豈在少數?
幾天之後,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向全軍部隊下發了一份關於這位曹克人營長的事跡材料,將領們看後無不慨歎點頭。
曹克人是湖南省桂陽縣清和鄉長樂村人,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十四期,任第九十九軍第九十九師第二九五團第一營少校營長。
1929年,長樂村發生了一起抗暴事件:貧民曹苟苟激於義憤,殺死了本村的惡棍曹道直,十八歲的曹克人受到牽連,被迫出走。
曹克人出走到衡陽應募從軍,在軍隊中由士兵升任班長和排長。1936年從軍校畢業,擔任上尉連長。
從這時開始,曹克人就以治軍嚴謹而聞名全師。而他的嚴謹又有別於國民黨軍隊中的大部分下級軍官。
訓練中,曹克人很少打罵士兵,他自己常與士兵們一起摸爬滾打,以示範和糾正動作。每遇部隊調防,他總是再三告誡部下要愛護百姓。
他多次在隊前宣布:亂拿亂要,強拉民夫、搶劫民財和強奸民女者,一定要以軍法論處。
一次,有人告發班長曹村付對一名婦女有不軌企圖,曹克人喝令曹村付跪下,據實交待,直到他的這位堂兄滿頭冒汗,向士兵作出檢討,並保證不再重犯,方才罷休。
還有一次,曹克人當場查獲幾名聚賭的班長,將賭金沒收,交夥房給士兵添菜,同時宣布給這些班長以記過處分。
由於賞罰分明,曹克人在士兵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士兵們都願意隨他出生入死。
在戰亂的年代,擁有願意以死相隨的部屬,對指揮官來說,最大的財富莫過於此。
1940年9月24日,曹克人率領全營進駐湘陰縣城,擔任防務。28日,日軍從青山方向攻擊湘陰縣城,飛機狂轟濫炸,一千多名步兵在飛機的掩護下從賽港登陸。
擔任岸防的江防炮隊和工兵營被日軍擊潰,曹克人立即集合全營士兵,率先朝已被日軍占領的塢塘衝去。猛烈的突襲,使立足未穩的日軍潰不成軍,倉皇敗逃。
曹克人營用一個衝擊,打贏了保衛湘陰的第一仗。
日軍在湖南北部遭到中國軍隊的圍追堵截之後,傷亡慘重,向北撤退時,打算奪取湘陰,作為搶運傷兵的港口。
10月2日上午,日軍飛機輪番在湘陰縣城上空投彈掃射,日軍步兵隨後開始進攻。
曹克人在前沿陣地指揮部隊擊退了日軍一次又一次的衝鋒,頑強地抗擊著數倍於己的日軍。
曹克人見日軍飛機肆無忌憚地飛來飛去,怒火中燒。他利用戰鬥間隙,組織兩個排的輕武器和全營的機槍,同時對著一架低飛投彈的日機射擊,擊落了這架日機。
但是,由於日本海軍陸戰隊在箭毛嘴和漕汐港偷渡成功,第一道防線受到夾擊,曹克人不得不率部退守第二道防線。
10月3日,曹克人又率領全營官兵苦戰了一天。
4日淩晨,天剛放亮,陣地的東北方向突然槍聲大作。原來日軍連夜增兵八百多人,繞道從陣地右翼包抄而來,正麵的日軍再次向第二道防線猛攻。
激戰到上午10點,日軍在陣地後方降下傘兵,對曹克人營形成三麵攻擊的態勢,形勢越來越危急。日軍像一把張開大口的鉗子,向曹克人的陣地逼來,曹克人指揮部隊邊打邊退,一直退到東湖四甲堤上。
曹克人這時是想從文星橋過河,然後憑借大河阻擊日軍的進攻。不料河上鋪設的木板已被日軍破壞,過河已不可能,而日軍緊迫不舍,他們陷入腹背受敵的絕境。
曹克人順手操起一杆步槍,大聲喊道:“弟兄們,為國捐軀的時候到了。上刺刀!”一場驚天動地的肉搏戰,在寬不足十米的河堤上展開了。
曹克人營寡不敵眾,彈盡刀折,曹克人受傷昏迷,醒來時發現自己和十幾名士兵被俘,其餘全部壯烈犧牲。
日軍為發泄連日被阻的怒火,將被俘的十七名中國士兵和傷員,分別鞭笞、刀剮處死。
這時,被綁在樹幹上的曹克人怒不可遏,張口大罵:“你們這些沒人性的東西,是父母所生嗎?”
日軍先是用刀割下曹克人的舌頭,割爛嘴唇,然後削掉鼻子,挖去雙眼,最後斬斷兩手,用刺刀挖開胸膛,將曹克人的屍體釘在牆上。
幾天之後,日軍敗走,幾千名中國百姓湧向曹克人少校蒙難處,血染的牆壁上,頭顱軀幹仍清晰可辨。
幾千人默默無語地緩緩走過,瞻仰這位為保衛祖國大好河山慘烈遭害的年輕營長,看到那已變紫紅的斑斑血跡,人們無不聲淚俱下。
曹克人的哥哥曹奮人趕來奔喪,提出要將弟弟的遺骨移回老家桂陽安葬,湘陰的父老們苦口勸阻,甚至跪地請求,他們說:“曹營長是為保衛湘陰而死,一定要葬在湘陰,讓我們世代憑吊。”曹奮人含淚拜謝。
曹克人等官兵殉難一周年之際,由湘陰縣各界集資,在掩埋烈士們的大墓穴所在地義山,修建了一座紀念塔。
實際上,在日軍進攻湘陰前,曹克人已經作好了必死的準備。
他在給父母的信中寫道:
國家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值此國家興亡之秋,匹夫尚且有責,我為軍人,怎能臨陣退縮?尚望雙親體諒時艱,善自頤養天年……我誓死抗日到底,此意已決!
曹奮人對人們談起曹克人留下的最後這封信時,人們再次為這個鐵血軍人的悲壯而流下了熱淚。
一位前清秀才當場寫下挽聯:
率孤軍以守孤城,湘水竟無情,波濤不盡英雄血;摧敵鋒而寒敵膽,楚疆今再捷,千古長留節烈名。
南嶽軍事會議期間,蔣介石號召全軍以這位青年軍官為楷模,奮勇殺敵報國,並頒特別撫恤金四萬元。
南嶽軍事會議開了五天,21日結束。會後,各部隊進行了在軍史上被認為是對日作戰的重要戰役之後最為深入、效果也最好的“全軍大檢討”。
第九戰區檢討如下:
一、對阿南惟畿上任後敵十一軍作戰方案的變化判斷失誤。
二、戰區作戰方案基本沿用上一次會戰舊案,無因敵情而相應變化,致會戰初期連續失誤。
三、兵力分散使用,其結果是分別為敵之強大兵力集團擊破,損失重大。
四、選擇決戰地帶主觀隨意。以保守長沙為目的,將決戰地帶一再北推,卻非但不能形成決戰條件,後來長沙也被敵占領。
五、通信失密。初期因此失去戰場主動,後期察覺破密卻無備用密碼,隻有如明語般續用數日,敵截取戰區追截退逃之部署,戰果大減。
六、作戰初期大雲山之役為敵所乘,致湘北兵力虛空,開戰數小時便被敵突破一線。
七、軍紀敗壞。師長臨陣脫逃者有之,敷衍命令不力戰者有之,貪功虛報、畏縮不前、不主動協同、遺棄傷員烈士、被俘變節甚至搶劫百姓、強奸民婦者均有發生。
……
楊森第二十七集團軍檢討如下:
甲、新牆河北岸緒戰時期:
一、敵情判斷似嫌主觀。
二、友軍彼此互不相信,致乏協力。
乙、新牆河南岸至瀏陽河向北岸作戰時期:
三、部隊一般運動遲緩。
四、各級指揮官統率能力薄弱。
五、各部隊官兵紀律太壞。
六、奉行命令不徹底,甚至對所受任務取巧規避。
……
蔣介石翻看著案頭各部隊上報的檢討報告時,已回到了重慶。報告中大量反映出軍隊在作戰指揮,平日訓練,上下、友鄰關係,軍法軍紀以及軍隊基礎建設方麵存在的問題。問題之嚴重令他十分氣惱和憂慮,但此次下麵能據實說話,不隱瞞錯誤,這又令他感到欣慰。
蒙蒙秋雨飄飄灑灑,將一場大戰留給天空和大地的一切都點點滴滴地帶入泥土深處。
第二次長沙會戰自1941年9月7日開始,至同年10月12日止,曆時三十五天。含湘鄂贛邊區在內的湘北戰場,中國軍隊投入兵力三十七萬八千人,日軍投入兵力則為十一萬五千人。
中國方麵公布了雙方的損失數字。
《第九戰區第二次長沙會戰戰鬥詳報》記載:
中國方麵的損失是:軍官負傷一千三百一十人,陣亡七百六十人,失蹤四百二十一人,合計二千四百九十一人;士兵負傷三萬三千七百九十三人,陣亡二萬二千六百六十七人,失蹤一萬一千零六十六人,合計六萬七千四百二十六人。總計損失官兵六萬九千九百一十七人。
日本方麵的損失是:日軍傷亡四萬八千三百七十二人。
中方繳獲戰馬一千二百三十匹,繳獲步槍七千二百四十餘支,輕重機槍二百四十餘挺,各種炮四十七門,裝甲車二十九輛。
1946年12月,擔任參謀總長的陳誠將軍在《八年抗戰經過概要》中公布的數字為:
傷亡:日軍四萬一千五百人
國軍二萬七千一百二十八人
香港近代軍事史學家劉風翰先生在紀念中國抗戰勝利五十周年時,在由台灣東大圖書公司印行的《抗日戰史論集》中提供的中日雙方損失為:
國軍傷亡:五萬零七十八人
日軍傷亡:四萬八千三百七十二人
日本方麵公布的傷亡為:
日軍:戰死一千六百七十人(內含將校一百二十二人)
負傷五千一百八十四人(內含將校二百七十二人)
去向不明者十四人
共計損失六千八百六十八人
死傷軍馬二千二百六十匹
中國軍隊:傷亡數十萬人。
第二次長沙會戰後,雖然中日雙方軍隊又恢複了會戰前的對峙陣地,但日軍在湘北重創了第九戰區主力,獲得了成功。經日軍打擊,中國軍隊的第七十四軍、第十軍、第四軍和第二十六軍傷亡很大,其中第五十八師傷亡高達百分之五十五,第六師傷亡達百分之五十。日軍攻占長沙,並追擊到了株洲,進退較為主動。第九戰區事先不明敵情,倉促應戰,措施失當,加之作戰計劃密碼被破譯,等於將主力逐個送到日軍麵前,被各個擊破,吃了敗仗。隨著日軍退至新牆河北岸,中國軍隊最終以大傷亡的慘痛代價,保全了原駐守區域。
第三次長沙會戰前夕,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夏威夷時間公元1941年12月7日早晨6時,一個星期天,日本東京時間8日淩晨l時30分,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美國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美軍損失慘重,長達四年之久的太平洋戰爭爆發。
日本向美國開戰,走出了它在戰爭棋盤上最冒險的一著。日本之所以敢下這個賭注,是因為這個國家最終建立了由戰爭狂人所左右的天皇製法西斯軍國主義體製。
10月16日,第三屆近衛內閣總辭職。18日,東條英機內閣宣告成立。少壯派軍人的代表,終於登上了總理大臣的寶座。這次內閣更替的導火索,是日軍在中國戰場的失利,包括第二次長沙會戰虎頭蛇尾的收場,但深層的原因在於日本製定《帝國國策實施要領》之後,圍繞著對美英主和與主戰的問題,政府同軍方之間出現了嚴重的分歧。
主戰派代表人物陸軍大臣東條英機認為,如果不能執行既定國策,那麼參與決策的政府就應該引咎辭職,另組新的政府來負責重新製定國策。
10月23日,東條內閣召開政府和大本營聯席會議,對日本國策重新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得出了新的《帝國國策實施綱要》,並於11月5日提交禦前會議獲得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