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為何要愛惜物命(1 / 2)

原文

何謂愛惜物命?

凡人之所以為人者,惟此惻隱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積德者積此。《周禮》:“孟春之月,犧牲毋用牝。”孟子謂君子遠庖廚,所以全吾惻隱之心也。故前輩有四不食之戒,謂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專為我殺者不食。學者未能斷肉,且當從此戒之。

漸漸增進,慈心愈長,不特殺生當戒,蠢動含靈,皆為物命。求絲煮繭,鋤地殺蟲,念衣食之由來,皆殺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當與殺生等。至於手所誤傷,足所誤踐者,不知其幾,皆當委曲防之。古詩雲:“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何其仁也!

善行無窮,不能殫述;由此十事而推廣之,則萬德可備矣。

譯文

什麼叫愛惜物命呢?

人之所以稱為人,隻是因為有惻隱之心;求仁的人隻是求取這惻隱之心,積累德行的人也隻是積攢這惻隱之心罷了。《周禮》主張:“正月時祭祀,不要用母的動物。”孟子叮囑君子要遠離廚房,不過是保全我們的惻隱之心。所以古聖先賢規定不可吃四種動物的肉,被殺時的慘叫被我們聽到的,不吃;被殺時的淒慘模樣被我們看到的,不吃;自己養大的,不吃;特意為我殺的,不吃。諸位要學習古聖先賢的仁心,若不能馬上斷食葷腥,也要嚴格拒食以上四種動物的肉。

如果能循序漸進少吃肉,那麼慈悲心就會不斷增加。不僅僅要戒殺生,哪怕是蠕蠕爬動的蟲子也是有靈性的,也都是有生命的,都不應該傷害它們。人類煮繭以求絲織衣,種田除蟲以養人,我們穿的衣、吃的飯都是靠殺了它們的命而來。所以說,糟蹋糧食、浪費東西就等於在殺生。至於隨手誤傷的生命,腳下誤踏而死的生命,數不勝數,這些都應該設法防止。宋朝的蘇東坡有首詩說:“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這是多麼仁慈的行為啊!

善事是無窮無盡的,根本說不盡;隻要把以上所說的十件事加以推廣發揚,那麼無數的功德,也算完備了。

度陰山曰

動物的肉中有人體所必需的蛋白質、脂肪和各種維生素等。人純粹吃素固然可以,但長期吃素容易出現營養問題,主食攝入量偏多,優質蛋白缺乏等。

吃肉和吃素,是個人的選擇。

[1]叔梁紇:春秋時魯國大夫,名紇,字叔梁,孔子的父親。孔子的母親是當時顏氏家族三個女兒中最小的女兒,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去世。

[2]饗:用酒食款待。

[3]楊少師榮:即楊榮(1371—1440),福建人,明朝政治家、文學家,做過少師(皇帝的老師),與楊士奇、楊溥並稱“三楊”。

[4]濟渡:渡過水麵。指船夫用船做擺渡生意。

[5]陰功:不為人所知的善行,也稱為陰德。

[6]窆:埋葬。

[7]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稱為弱冠。這一年要行冠禮,二十歲就算是成年人了。

[8]鄧茂七:祖籍江西,後遷居於福建沙縣,1448年聚眾起義,自號“鏟平王”。1449年,鄧茂七被明軍圍攻,因內部叛變,兵敗中箭身亡。

[9]遷:謝遷(1449—1531),字於喬,號木齋,浙江餘姚人,明代中期著名閣臣。為人秉節直諒,見事明敏,善持論。朱佑樘(明孝宗)時期著名的三大名臣之一,另外兩位是劉健和李東陽。三人幫助朱佑樘勵精圖治,創造了“弘治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