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27日,日本人以一個所謂的“日本水兵被綁失蹤案”為借口,欲發動淞滬戰爭。事情經過是:7月24日晚,一個名叫宮奇貞雄的日本水兵在由輪船上跳入海中之後,卻被一中國船夫救起,中國當局對他進行了審問,他在自己寫的“自供文書”中承認:7月24日晚,他在上海四川路一家妓院裏,被另一日本兵看見,因為這家妓院沒有經過日本海軍陸戰隊的批準,所以不能“招待”日本水兵。他因觸犯軍紀害怕處分,所以棄戰潛逃,準備跳海自殺。真相大白之後,我國政府當即將日本水兵送至日本領事館。於是日方企圖以“水兵被綁架失蹤”事件作為發動戰爭的陰謀遭到失敗。但日軍不甘心,又耍其他詭計,進行挑釁。
1937年8月9日下午6點左右,日本上海海軍特別陸戰隊西部派遣隊大山勇夫和士兵齊藤要藏,武裝駕車,越過雙方協定的警戒終線闖進虹橋機場。守衛機場的中國保安隊依照規章,拒絕無理要求,大山勇夫竟撥出手槍,當場打死保安隊員一人。其他保安隊員眼見日寇大庭廣眾之下公開行凶,忍無可忍,眾人一齊開火,兩個鬼子當場斃命。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駐守上海的日本第三艦隊司令官長穀川清中將立即滋事。8月11日日艦開至上海,要求中國政府按所謂《淞滬停戰協定》內容立即撤出市內保安隊,並拆除軍事設施。同時發電給東京,請求增派陸軍,意欲一戰。
當時上海市內僅有淞滬警備司令楊虎所轄上海市警察總隊及江蘇保安部隊兩個團擔任守備,可是日軍兵力卻有海軍陸戰隊員三千餘人,在日租界各據點築有經營多年的工事,易守難攻。江麵上有第三艦隊弋視。蔣介石政府為禦日軍重演幾年前的“一·二八”上海事變,攻擊淞滬,再犯華東,因此從1935年起先後修築了吳山至福山的吳福線,無錫至江陰的錫澄線,乍浦經平湖到嘉善的乍平嘉線三道防禦工事。1937年剛剛竣工交付使用。8月初,蔣介石命令京滬警備司令張治中所部秘密向吳縣、常熟、無錫一帶運動集結。11日,再令集中於京滬線各部隊向上海推進,同時令海軍司令陳紹寬將軍使海軍阻塞江陰水道,防止日軍溯江而上。
1937年8月13日,三十二艘日本軍艦雲集上海,一字排開,桅杆林立,虎視眈眈。
外交協調不力。上午9時,駐上海日本海軍陸戰隊及調來的陸軍數萬人,以坦克車為先導,衝至閘北橫濱路,向中國守軍發動攻擊。自衛,上海守軍堅決予以還擊。淞滬抗戰由此拉開序幕。
日軍陸海空全部出動,與國民黨守軍互以大炮攻擊,日夜不停,繁華的上海城籠罩在槍林彈雨中。浦東、高橋、唐家灣一帶,日軍集中艦艇二十一艘,以重炮掩護,企圖強行登陸。被國民黨第八集團軍張發奎部死命抵擋,進路堵死,日軍被迫撤回軍艦。
是日,日軍派出其自譽為“王牌”的海軍航空兵戰鬥隊精銳的鹿屋及木更津轟炸機隊,以壓倒優勢侵入中國空軍搖籃——杭州橋基地、廣德機場,中國空軍第四大隊高誌航部憤怒起飛迎戰。華東上空,銀影翻轉,槍聲陣陣。日軍九架飛機被擊落,日空軍王牌首次渡海作戰就敗落而逃。中國空軍乘勝奮擊,派出大批飛機抵淞滬,炸傷日軍主力艦“出雲”號。日本領事館、彙山碼頭、陸海軍司令部、公大紗廠等日軍主力集結地,一一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