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鏖戰陸海空(1 / 3)

�\u0014¿A�8月14日,中國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宣布:“中國為日本無止境之侵略所逼迫,茲不得不實行自衛,抵抗暴力。”蔣介石下令,將京滬警備部隊改編為第九集團軍,張治中任總司令,攻擊虹口及楊樹浦之敵;蘇浙邊區部隊改編為第八集團軍,張發奎任總司令,守備杭州灣北岸,並掃蕩浦東之敵、炮擊浦西彙山碼頭;同時,空軍出動,協同陸軍作戰並擔任要地防空。

當天,日軍派出自譽為王牌木更津轟炸機隊,由台灣起飛偷襲南京、句容、杭州地區;駐防句容機場的中國中央空軍第二十八中隊和第十七中隊及時升空迎戰。第二十八中隊長陳其光率“霍克”式飛機7架在句容上空搜索警戒空域,及至發現敵機編隊正在右斜下方,當即率先俯衝對正敵長機攔腰發射截擊。瞬間,那長機便變成一團火焰濃煙滾落於句容郊上。其他空軍戰士也各顯神威,共擊毀敵機4架。另外,南京一地上空十七中隊也擊落敵機一架。是役,共擊毀敵機6架而自己卻無一機損失。抗戰以來的中日首次空戰而以“王牌”落敗告終,振奮了全民,轟動了世界,顯示了中華民族的抗敵禦侮精神。為此事,航空委員會秘書長宋美齡等一行特親臨句容機場勞軍,嘉勉備至;也為此事,路透社記者要到句容機場采訪並核實戰況 ,得以揭穿了日本廣播電台所謂“這是外國飛行員所為,並非敗於中國人之手”的無恥讕言。

15日,中國空軍又升空作戰,轟擊了日上海總領事館海軍下官室、泄山碼頭等日軍陣地,擊落敵機31架,使日本更津、鹿尾兩航空隊精況說失,鹿尾隊長石井義江被迫剖腹自殺,以謝其國人。這一天,陳其光還率機直飛舟山群島,穿過正在泗礁山附近海麵集結的百餘艘日艦的密集火網,對準日艦依次俯衝投彈,敵第三艦旗艦“出雲號”巡洋艦被炸得東搖西擺。

在空軍重創敵空軍的同時,中國處於極端劣勢的海軍“淞滬”、“逸仙”等艦,嚴陣以待,擔負著守衛長江水上封鎖線的任務。

從8月16日起,日軍便派出大批飛機,飛臨江陰上空偵察,企圖炸通這條水上通道,以便沿江西上,包抄中國守軍後路。8月22日下午4時25分,一場預料到的海空激戰打響了。15架敵機盤旋在中國軍艦的上空,重磅的炸彈,雨點般傾斜而下,霎時江麵騰起六、七丈高的水柱,彈片橫飛。中國海軍官兵立即開炮迎擊,密集的炮火帶著憤怒射向敵機,經過激戰,一架敵擊被擊中起火,在空中冒出一股濃黑的長煙,墜於黃山山後。另有兩架受傷敵機,搖搖欲墜,其餘敵機驚慌失措,再也顧不上維持隊形,倉皇南逃。

9月22日中午,天氣陰雲無風,敵機40架再次來襲,集中轟炸“平海”旗艦。狡猾的敵人,改變了原來的戰術,用一字魚貫陣,向“平海”俯衝轟炸。隻有3門炮、10挺機關槍的“平海”艦,頂住了敵人一次又一次反撲,打得十分壯烈。裝填彈藥的土兵,有的被炸得血肉模糊,爬著、滾著把炮彈送到了炮位。甲板上,到處散落著壯士們的鮮血和爛肉。炮管打紅了,耳朵震聾了。但沒有一個官兵後退。一等兵周紹發,半個胳膊被炸飛,痛得彎曲著身子,仍一聲不吭,另一隻手緊握著瞄準器轉柄,向敵機開炮。瞄準器上沾滿了他的血肉,光榮為國捐軀。二等兵鄭禮湘見機槍手負傷,冒著彈雨,衝上甲板,雙腿被炸彈片削斷,仍忍痛爬向機槍,接近機槍時,敵人的機關槍又穿透了他的胸膛。犧牲時,他還緊緊地攥著槍柄,眼直直地瞪著天空,為沒有消滅空中強盜而死不瞑目。艦長高憲申腰部被彈片炸成重傷,血流不止,仍留在駕駛室指揮戰鬥。見習和高昌衢、孟漢霖,耳朵被震破出血,忍痛發炮,最後壯烈殉國。他倆剛從軍校畢業,都不足20周歲。此役持續兩個小時,敵機被擊落1架,傷8架,中國海軍陣亡官兵6人,傷30餘人,“平海”、“莊瑞”兩艦受傷。

9月23日,敵偵察機2架遠距離繞艦艇一周後飛去。中國海軍預料馬上會有一場更大的惡戰,遂提前午膳,準備與敵決一死戰。下午2時10分,敵機80架果然象一群烏鴉,分批向中國艦隊四周圍攻。以“平海”、“寧海”為轟炸目標。一架架敵機從高空急降,扔下一枚枚炸彈。中國官兵死守炮位,戰鬥十分緊張。“寧海”艦航海員林驥、槍炮副軍士長陳耕炳當場腦破陣亡。艦長陳宏泰左腿被炸斷,血流滿地,誓死不下火線。槍炮上士陳永相受傷後麵部血肉模糊,猶大呼殺敵不已。“平海”艦軍需員陳惠手掌被彈片穿透,雙腿受傷10餘處,裹傷又戰。機關槍見習生劉馥站在露天炮位,向敵機開火,槍架被彈片擊斷,遂手執赤熱槍管強行掃射。左手被嚴重燙傷後,把手浸入水桶,在槍管上潑些水又戰。甲板上,堆滿了彈殼,炮管的灰漆被燒成了焦黃色。“平海”、“寧海”多處受傷進水,遂斷錨進行,瘋狂的敵人,尾追轟炸。但全體官兵不畏懼,他們互相鼓勵,高喊“血戰到底”、“殺盡日寇”,頑強地戰鬥著。炮彈不夠用,就用照明彈打。敵人終於被中國官兵的英雄氣憤所震懾,扔下6架飛機殘骸,紛紛東躥向主子報喪。

中日海空大血戰,前後持續4個多月,日本出動飛機幾百架次,投彈數千枚;而中國官兵僅有幾十門火炮,靠自己的血肉之軀,他們為中華民族築起了一座水上長城。十幾艘軍艦被炸沉後,將士們就在江岸用從艦上拆下的炮來打擊敵人。止陰縣城淪陷,日本海軍一直沒能實現其沿江西上的陰謀。

上海日軍惱羞成怒,一麵組織更新更大一輪血肉進攻,一麵急呼國內增援。

陸相杉山元於10日內閣會議通過陸軍部隊動員出兵原則後,召集參謀本部作戰第一部長石原莞爾、陸軍次官梅津美治郎、作戰課長武藤章等人商討具體對策。

石原與梅津堅持避免日軍兩線作戰,出兵應僅限於華北不擴及青島、上海。主張“陸軍不能出兵,僑民可由海軍保護”。但陸相堅持出兵,而且武藤章也竭力將最強大的戰鬥力量派出。最後決定組成上海派遣軍,以第三、第十一師團主力為基幹,組成一個軍的編製。

“派誰去指揮這個部隊?這個人必須是熟悉華東地區情況的。”武藤急切詢問道。

“鬆井石根大將!”杉山陸相說。“鬆井君有上海工作經驗,我已奏請天皇,召回鬆井大將,派去上海。”

1937年8月14日,由中國西南遊說歸來,正在富士山麓山中湖畔別墅靜養的鬆井石根,接到陸軍大臣緊急召回電報,即刻上京領命。

15日上午10點,日本政府發表代替宣戰詔書的“聲明”聲稱:

“中國方麵如此輕侮帝國,非法殘暴無所不至,我在華僑民的生命財產,陷於危殆,帝國容忍已達極限。為膺懲中國軍隊之暴戾,促使南京政府反省,今已不得不采取斷然措施。”

在隨後召開的內閣會議上,杉山陸相發言提出:“對內對外關係均必須采取自主行動。各種事項應向戰時體製轉移。”

近衛首相對杉山發言完全認同。這就意味著,日本政府已決定擴大戰爭。

向上海派遣軍隊,即標誌著日本進一步走上全麵侵華戰爭道路!

8月17日,日本天皇召見鬆井石根,鬆井誠惶誠恐聆聽“鶴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