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4年(唐廣德二年),道士羽容、鳳鳴岐在應縣城內創建衝虛觀。
950年農曆七月,遼軍準備入侵中原,派人到恒山廟打卦,因卦不吉利,一怒之下,放火燒毀恒山廟。
1223年(元光二年),全真道後七子之一的真常子(劉道寧)住持大同純陽宮。
1266年(元世祖至元三年),道士寇士謙在應縣城西南安峪建雲溪觀。
1315年(元延祐二年),道士劉傅光在應縣城西南武家店建玄同觀。
1340年(元惠宗至元六年),廣靈縣先後建淩霄觀(萃虛台)、保其觀(百疃西山)、集仙觀(南村西)。
1489年(明弘治二年),渾源知州董錫奉勅重修恒山廟,會同總督吏目趙克明、趙士、崔希旻以布施和開山林等費,修葺了恒山廟及十八景,所有祀宇道觀,鹹以維新。
1490—1643年,明王朝崇道興教,應縣在元代基礎上,道教又有新的發展。縣城西南西賈莊建水陸宮,並先後在城內建北霞觀和三清觀,在縣城東南北樓口建恒山廟。
1613年(明萬曆四十一年),渾源張達齡在縣城南關建北嶽行宮(又稱南宮)。
1556年(明嘉靖二十九年),明世宗下詔於恒山采玄芝(靈芝草),恒山廟道士采到十二株,交有司轉呈皇帝。半年後又采集一次。
1660年(清康熙元年),世祖下令恢複對北嶽恒山之祭,並親自巡視,書寫北嶽“化垂悠久”四個大字,裝刻石碑,人稱禦碑亭。
清代末年,應縣縣城正南的觀口前村,建龍灣觀一處。
1912年(民國元年),董永利由廣靈至恒山廟出家為道,1927年由其師肖道成介紹至北京白雲觀學習道規並受戒。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各縣開展土地改革運動,渾源恒山廟、懸空寺、應縣北樓口恒山廟等廟產聖地,除留給住廟道人一份外,其餘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
同年,原渾源恒山廟住持道士高園清離廟出走,道士董永利回到恒山廟朝殿任住持。
1951年,渾源恒山廟道士出席察哈爾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
同年,靈邱白音觀道士十四人,應縣北霞觀道士三十餘人,懷仁吳家窯雲中觀道士五人,先後還俗,另謀生計,參加農業等生產。
1956年,農業合作高潮中,渾源城二十多名夥居道士,因無人雇用辦喪事、送殯念經等,改行從事其他生產。
1966年以後的“文化大革命”期間,各縣廟觀和道士道姑,被“造反派”以破“四舊”橫掃“牛鬼蛇神”為由,趕出廟宇,進行批鬥,財產被查抄,經典被焚毀,文物古跡亦遭破壞。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各縣縣委和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宗教政策,政治上恢複名譽,經濟上給予退賠或補償,恢複了正常的宗教活動。
1980年,開放恒山廟,為渾源道士的宗教活動場所。
1982年,張道姑主持重修大同朝陽宮。
1982年,作為重點工程,政府撥款重修北嶽恒宗正殿。
1984年,落實宗教政策,渾源縣給道姑張至貞賠償“文化大革命”中查抄財物款1570多元。
1983—1984年,國家兩次撥款修葺渾源縣的恒山廟朝殿、會仙府和懸空寺,共計撥款893000元,其中修建公路17萬元,寺廟修複3萬元,提水設施10萬元,其他59萬元。
2008—2010年,大同市政府投資重建大同市純陽宮。
2008—2011年,大同市政府投資2000餘萬元重新建成了大同市關帝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