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幾年,這顆大石頭一直留在原處,兒子娶了媳婦,當了爸爸。有一天媳婦氣憤地說:“老公,菜園裏那顆大石頭,我越看越不順眼,改天請人搬走好了。”
男人回答說:“算了吧!那顆大石頭很重的,可以搬走的話在我小時候就搬走了,哪會讓它留到現在啊?”聽了這話,媳婦心裏非常不是滋味,那顆大石頭不知道讓她跌倒多少次了,她下決心自己把它搬走。
有一天早上,媳婦帶著鋤頭和一桶水,將整桶水倒在大石頭的四周。十幾分鍾以後,她用鋤頭把大石頭四周的泥土攪鬆。媳婦做了充分的心理準備,想著可能要挖一天吧,出乎她的意料,沒幾分鍾就把石頭挖起來了,看看大小,這顆石頭遠沒有想象的那麼大,都是被露出地麵的那部分蒙騙了。
同一件事情,有的人會樂觀的對待,有的人就很悲觀。多年以來埋在菜園的石頭,表麵看起來非常大,原來隻是露出來的部分很大,實際上不用費什麼力氣就能把石頭挖出來。悲觀其實就是壓在氣場上麵的大石頭。
許多人走不出人生不同階段或大或小的陰影,並非因為他們天生的個人條件比別人要差,而是因為他們沒有堅定的信念,也沒有耐心慢慢地找準一個方向,一步步地向前。悲觀者用悲觀的情緒去看待事情,因為沒有動力去改變事情的方向,也就讓氣場失去了積極的動力。
美國作家歐·亨利在他的小說《最後一片葉子》裏講了個故事:病房裏,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在房間裏看見窗外有一棵樹,樹葉在秋風中一片片掉落下來。病人望著眼前的蕭蕭落葉,聯想到自己,身體也隨之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說:“當樹葉全部落光時,我也就死了。”
一位老畫家得知後,用彩筆畫了一片青翠的樹葉掛在樹枝上。
最後一片葉子始終沒有落下來。隻因為生命中的這片綠,病人竟奇跡般地活了下來。悲觀讓人意誌消沉,看不到未來,看不到光明,甚至讓氣場都失去了積極的動力。其實悲觀也能轉化為樂觀,樂觀的態度會提升氣場的吸引力,就會誕生出生命的奇跡。
當年我負責一家公司的時候,兩個青年到公司求職,我把第一位求職者叫到辦公室,問道:“你覺得你原來的公司怎麼樣?”
求職者麵色陰鬱地答道:“唉,那裏糟透了。同事們爾虞我詐,鉤心鬥角;部門經理粗野蠻橫,以勢壓人;整個公司暮氣沉沉,生活在那裏令人感到十分壓抑,所以我想換個理想的地方。”
“我們這裏恐怕不是你理想的樂土。”我說道,於是這個年輕人滿麵愁容地走了出去。
第二個求職者也被問到同樣的問題,他答道:“我們那兒挺好,同事們待人熱情,樂於互助;經理們平易近人,關心下屬;整個公司氣氛融洽,生活得十分愉快。如果不是想發揮我的特長,我真不想離開那兒。”
“你被錄取了。”我麵帶笑容地說。
一味抱怨的悲觀者,看到的總是灰暗的一麵,即便到春天的花園裏,他看到的也隻是折斷的殘枝,牆角的垃圾;而樂觀者看到的卻是姹紫嫣紅的鮮花,飛舞的蝴蝶,自然,他的眼裏到處都是春天。
第一個人之所以沒有被錄取,正是因為他是一個悲觀者。他處處看到的都是悲觀的一麵。因此,悲觀壓抑了他的氣場,他的悲觀情緒讓氣場失去了積極的動力,所以沒有求職成功。
麵對同樣的事情,悲觀者和樂觀者會表現出不同。麵對同樣的半杯水,樂觀的人會說:“太好了,還有半杯水。”悲觀的人會說:“唉,怎麼隻剩下半杯水了。”麵對有個豁口的瓷碗,樂觀的人會說“雖然這碗有個口,可還是很漂亮。”悲觀的人會說“這碗很漂亮,可惜有個豁口。”麵對半杯水和美中不足的瓷碗,樂觀的人表現出對現實的滿足,是對事物的欣賞,而悲觀的人看到的是不足,是缺憾。
悲觀讓氣場失去積極的動力。沒有了積極的動力,就會使人處於不好的心理和生理狀態,就會使人失去友誼,失去生活的信心。
自大會誤解自己的真實氣場
自大就是自以為是、唯我獨尊,自大者永遠帶著無知者無畏的驕傲。自大者往往是盲目的樂觀主義者。有人說:“自大,像一個泥潭陷進去了就難以自拔。”自大者沉浸在過去的勝利之中,不追求上進,總認為自己是勝利的保持者,認為自己一直很強大,看不清楚自己,誤解了自己的真實氣場。
的確,自大者是很“戀舊”的,他經常沉湎於往日極少的勝利之中,故而聽不進他人的意見,最終自大成為自己人生的絆腳石。人把自身想得太偉大時,正顯示了自身的渺小。讓我們翻開曆史的書卷,讓曆史重現:項羽因自大而垓下慘敗;關公因自大痛失荊州;拿破侖因自大而被囚愛爾巴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