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用氣場搞定職場(2)(1 / 2)

那麼,到底要怎樣才能擁有讓別人接受的氣場呢?我們可以先分析一下人們對氣場的需求。你會發現,人們大多喜歡那些擁有和自己比較相似氣場的人,包括信念、價值觀和個性的相似,年齡的相似,也包括社會地位相近、容貌相當。同時,人們也喜歡與自己氣場相反的特質,因為往往自己缺乏的特征更能吸引自己。所以,想要自己的氣場獲得周圍人的認同,那麼就要看看周圍同事的氣場是什麼類型的,然後,試著讓自己的氣場較好地融入其中,同時保持自己的特性。這樣的氣場才會更有吸引力。

讓下屬追隨你的氣場

領導或管理者若希望自己的下屬能夠和自己一條心,成為自己的得力助手,那麼首先你需要具備能夠有效影響下屬行為的氣場。氣場是管理者對下屬的一種影響力、魅力,是使下屬自願地、熱心地為一項工作而努力的一種力量,或者說,它是一種吸引力。

大家一定聽過下麵這個關於鸚鵡的故事。

一個人去買鸚鵡,看到一隻鸚鵡前標著:此鸚鵡會兩門語言,售價二百元。另一隻鸚鵡前則標著:此鸚鵡會四門語言,售價四百元。這人接著往裏麵走,想看看其他鸚鵡,做一個參考。他突然發現一隻很老的鸚鵡,頂毛都掉了,而且毛色暗淡散亂,但是標價卻是八百元。

這人好奇地問老板:“這隻鸚鵡是不是會說八門語言?”

店主說:“不。”

這人奇怪了:“那為什麼它會比剛剛那兩隻值錢呢?”

店主回答:“因為另外兩隻鸚鵡叫這隻鸚鵡老板。”

這個故事就深刻地說明了氣場的作用。在公司裏,有些領導在專業水平、文化層次上不如自己的員工,但是往往那些有著很高水平的員工就是死心塌地跟著他。這說明領導身上有一種力量深深地吸引著他們,他身上的某種神秘的力量讓下屬折服。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氣場。

一個人,不管是要在一個現有的組織中實現快速升職,還是要自己創業快速致富,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便是要有追隨者。而如何管理員工,則是很多領導者最頭疼的問題。憑什麼讓你的下屬聽你的?大家的回答有很多,什麼“企業是我的,當然就得聽我的”“他的績效考核在我的手裏,不可能不聽”。在直接影響別人的過程中,權力和氣場實際上是兩個不同的調節變量。如果沒有足夠大的權力,則必須采取更多的影響策略,才能達到影響行為的目的,而這樣的影響力,是領導者應該具備的。

有七個人曾經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不夠。

一開始,他們抓鬮決定誰來分粥,每天輪一個。於是乎每周下來,他們隻有一天是飽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後來他們開始推選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出來分粥。但強權就會產生腐敗,大家開始挖空心思去討好他,賄賂他,搞得整個小團體烏煙瘴氣。

然後大家開始組成三人的分粥委員會及四人的評選委員會,互相攻擊扯皮下來,粥吃到嘴裏全是涼的。

後來,有一個人出了一個主意:輪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後拿剩下的最後一碗。為了不讓自己吃到最少,每人都盡量分得均勻,就算不夠均勻,也隻能認了。大家快快樂樂、和和氣氣,日子越過越好,而出主意的人也被大家推舉為組長,負責協調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矛盾。

管理高手的氣場可以讓原本散漫的人群變成一個團隊,可以讓團隊中的成員發揮出每個人的最大效用,隻有這樣,才能得到大家的認同。

同時,領導者需要深刻把握員工的心理預設,即了解什麼樣的氣場才能獲得員工的忠誠、呼應、服從等。領導者需要塑造的氣場並不是其本身所認為的領導地位,而是不斷接近下屬“心目中的領導”的氣場。當他的領導氣場與下屬預期一致時,他才能真正有效地領導下屬,真正贏得下屬的認同。

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描述了諸葛亮出山後指揮的第一場戰役,諸葛亮,就是通過這場戰役,把自己的氣場展示給劉備手下的官兵,然後獲得了他們的認同。

諸葛亮受劉備”三顧茅廬”之恩,出山擔任劉備的軍師。這時他隻有26歲。諸葛亮初來乍到,在劉備營中,雖然劉備對他奉若上賓,但以關張為首的眾多部屬心有不服。如何能當好這個“職業經理人”,是他出山後第一件要做的事情。

剛好,機會來了,曹操派大將夏侯惇、於禁領兵10萬,殺奔新野而來。諸葛亮便向劉備要了尚方寶劍,升堂調度。一番安排完畢後,關羽說:“我們都出戰,不知軍師做什麼?”諸葛亮說:“我坐守縣城。”張飛大笑道,“我們去廝殺,你在家裏好自在!”諸葛亮亮出寶劍,道:“劍印在此,違令者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