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是思想的衣裳,它能表現出一個人的形象,你是否是受歡迎的人在粗濁或優美的措辭中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如果我們的話語裏透著丁香花一樣的芳香,那麼,這芳香無疑就能幫我們叩開他人的心房,使他人成為自己忠實的聽眾。
我們經常說某個人能說會道。能說會道其實就是一種立足社會的能力。它能夠使人在職場中的打拚變得輕鬆許多,在緊要關頭化險為夷,在人際交往中事事如意,在職場中左右逢源,在社會中處處順利。它能夠使一個人迅速說服他人,從而贏得與他人寶貴的合作機遇。會說話的人擁有不凡的氣場,能夠受到上司的重視,得到同輩的尊重,贏得下級的擁戴,為自己的職場生活錦上添花。
直言直語的氣場
敢於直言直語是一種魅力,尤其是追求個性的時代,言語代表著一個人的魅力所在,直言直語的人擁有別人沒有的氣場。因此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見,不要一味地去附和。就算在上司麵前,雖然是自己的上司,也用不著奉承,附和及奉承絕對不是受到重視和爭取提拔的方法。
上司判斷一個人的才能,是從他做的實事、效果和想法上來判斷的。坦率、誠實、正直的言語讓我們形成了壓倒性的氣場,它讓我們能夠彼此真誠地交往,同時直言直語的氣場也增加了我們在公司競爭的砝碼。
事實上在工作中如果一個人不敢直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就很容易被忽視,因為沒人注意到他的存在。隨聲附和如今已不是職場成功之道,那樣隻能使一個人喪失個性,消散他的氣場。
言語本身是一種信息的載體,要傳遞給別人的就是信息本身,直接的表達使他人了解更多的信息,從而達成相互認識和理解。而沉默不語的氛圍會壓製新穎的主意,使時間白白地浪費。在與人交談時,如果對對方的每一句話都隨聲附和,不說一個“不”字,不發表自己的真實意見,人雲亦雲,會被看做是無主見和骨頭的人,別人也不會願意與你交朋友。
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就提倡敢於直言、各抒己見、直擊弊端。古代的許多名臣都是善於直言的人,因為他們這樣獨特的氣場,使得千百年之後還依然被樹立成榜樣,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言語是上天賦予我們的能力,我們不要因為畏懼就選擇默默不語。
唐初宰相魏征以敢於向皇帝直言進諫而著稱。不管什麼時候,隻要唐太宗有不對的地方,魏征就會據理力爭,進行勸說,即使唐太宗因此而大發雷霆,他也毫不畏懼,照舊慷慨陳詞。這樣的氣場讓唐太宗對魏征是既賞識又敬畏。
有一次,唐太宗違反他製定的18歲成年男子才需服兵役的規定,決定征召16歲以上、18歲以下、身材高大的男子從軍。命令發出以後,魏征極力反對,唐太宗十分生氣,派人把他叫來,大加斥責。
魏征毫不畏懼,他十分嚴肅地進諫說:“您現在把強壯的中男都抽去服兵役,那麼,田由誰來種?工由誰來做?一國之君要講信用,您常說君無戲言,可是國家的法律明明規定,男丁中的強壯者才需要服兵役,您為什麼不遵守呢?您這樣做,在老百姓麵前不是失去信用了嗎?以後還有什麼威嚴。”
魏征的這一番話,讓一肚子火氣的唐太宗冷靜了下來,他心悅誠服地對魏征說:“先生真是我和國家的一麵鏡子啊!我原先以為你太固執,不通情理,現在聽了你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政令前後不一,百姓不知所措,國家是無法治理得好的。”於是,唐太宗立刻下令停止征召中男服役,還獎賞了魏征。
可見曆史名臣魏征並不是浪得虛名,從他的話語中我們能夠感覺到,他抓住了重點,簡短直接地表達利害關係,讓人覺得條理清晰、鏗鏘有力,很難不讓人信服,唐太宗這樣的千古明君當然會被魏征的氣場征服,直言直語不但沒有給他帶來殺身之禍,反而在皇帝麵前提升了他的氣場。
隻有那些奸臣、太監才會隨聲附和皇帝,真正的良臣則鐵麵無私、勇於直諫,直陳皇帝的錯誤,甚至還批評皇帝。所以上司提出想法後,要思考,是正確的就幫助其完善,是錯誤的就幫助其改正,這樣才發揮了自己的才能。明智的領導希望員工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畢竟一個人的能力和視角是有限的,如果員工都隻是隨聲附和,那也就失去了在該公司存在的價值,同時弱化了個人的氣場,工作中就沒有人會注意、在乎這個人。
想想今天世界上最成功的那些人,有幾個是唯唯諾諾、等人吩咐的人?反麵教材很多,就像童話故事《皇帝的新裝》中的眾多大臣一樣,他們沒有勇氣坦誠事情的真相,直言告訴皇帝他是赤身裸體的,於是他們選擇或是沉默不語,或是隨聲附和。赤身裸體的皇帝失去的不僅是個人的威嚴,更重要的是整個國家的形象。今天的職場領導者不會再像那位皇帝一樣愚蠢,如果員工還是愚蠢的大臣,不能或者不願坦誠直言,隻能麵對被淘汰的命運。
在工作中不但要敢於直言,而且要善於直言。直言是講究技巧的,因為人是社會中人,直言直語並不代表毫不忌諱,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善於直言更為重要,就是說敢說不代表什麼都說,“善於”是一種說話的技巧,所以不論是在公司還是在生活中,敢於說話,但又能不讓人難以接受還是要注意分寸的。在眾人麵前坦誠直言之前,需要進行一番觀察,進行充分的準備。有了底氣就會自然而然地直抒胸臆,博得喝彩,受到他人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