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換行為模式,改變人生,人的幸福完全可以由改變運動方式、運動強弱、行為方式、說話方式、吃穿住臥行走方式、工作方式、娛樂方式、學習方式、生活方式等,而達到改變心情,增進幸福的目的。
生活中,我們常說是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但是如果說壓力過大了,肯定也給大家無論是心理還是生理上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如果說,現在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的每個人都有無形當中很多的壓力。如果在壓力到一定程度以後,大家如何去緩解壓力,如何在平常管理好自己的壓力?
生活中,我們都會有這樣的經曆:聊天的時候,自己會有一段時間愣神,耳朵明明聽著別人講話,腦子卻一片空白。
這是在發呆。心理專家表示,發呆是正常人的一種心理調節,偶爾發呆無傷大雅,還有利於健康。因為發呆是一種專注的無意識,對大腦來說是很好的休息。
據了解,在某些年輕人中間,“發呆”成了一種時尚,特別是一些處在緊張工作節奏下的白領,很喜歡到某個風景秀麗的地方發呆。
在某公司擔任主管的趙先生每年都會躲到一個地方發呆。他說自己經常會跑到山上的一個度假村,關掉手機,和外界斷絕聯係。每個清晨和黃昏,他就這麼一個人坐在山頂,對著遠方發呆,茫茫然地任大腦處於“意識流”狀態。他很享受這樣的時光,似乎能掃除所有的煩惱。幾天之後,他就會收拾心情,以全新的狀態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去了。
心理專家表示,像趙先生這樣的狀態屬於有意識的發呆,即迫使自己活在自己編織的世界裏,跟外界快節奏的生活隔絕,進行自我放鬆。找個安靜的地方,呆坐一下午,或者跑到一個遙遠的地方,對著美麗的風景冥想,都是減壓的好辦法,能讓心情愉快很多。
或者在一天將要結束前,把思緒從外在事物拉回來,讓自己發一會兒呆,這是非常重要的事。不論你有多疲倦,在入睡以前,都必須讓一整天忙著應對萬物的自我回歸本來麵目。因此,讓你的注意力降落到地麵吧!
會發呆的人,會覺得發呆是一種享受,因為發呆的時候不再有煩惱和憂愁,整個空間都屬於自己的。發呆時,安靜的冥想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為組織器官輸送大量的氧氣和營養,對於減少焦慮有著明顯的作用。
1.找一張比較矮的椅子,上麵放幾個抱枕,旁邊擺一張腳凳,或者一塊木頭也行,然後平躺下來,高度距離地麵約三尺左右,這樣你的眼睛就會跟你站立時肚臍的高度一樣了。接下來發生的事,便是所謂的“發呆”。你要做的是,讓心念先沉靜下來,然後回歸知覺。在你的大腦思緒還沒回到頭殼之前,身體最好不要有任何動作。
夜晚發呆是很私密的一件事,即使家人和朋友正圍繞在你身邊,這是少數幾個能夠讓你既群居又能跟自己獨處的活動之一,而且沒人會指控你不合群。
2.你可以一個人在走廊上來來回回地蕩秋千,而親朋好友就在咫尺遠的地方聊天。
3.你可以和老友一起到酒吧裏度過快樂的幾小時,但是你並不需要和別人聊天,隻是任由周遭嘈雜的聲音像浪潮般衝刷過你的身體。
4.或者等孩子都入睡之後,窩在自己最喜歡的沙發椅裏,品嚐夜晚的靜謐。
5.發呆是需要一些耐性的,所以你不妨讓自己舒舒服服地窩進安樂椅裏吧!然而很諷刺的是,安樂椅這種東西其實一點也不安樂:它們是一種被小心翼翼地設計成很難讓你的腳著地的東西。
想要從椅子上坐起來嗎?椅子的角度會立刻將你吸回去。
想要抓住扶手嗎?你一用力拉它們就會彎曲。
想要從抱枕堆中抽身出來嗎?你試著讓身體前傾,但頭顱根本平衡不了臀部的重量。
骨盆是人體最重的骨骼結構,遠比中空的頭骨重得多。骨盆的位置一旦低到某個程度時,索性就慵懶地靠在那裏算了。這個姿勢恰好可以防止你的念頭飄來飄去。
最重要的是,這個姿勢會誘使你改變視野。你不再從距離地麵155厘米以上的位置去運籌帷幄實的一切,而會改由100厘米以下的高度來看待周遭的所有。
6.你會開始從嶄新的角度去觀察以前沒發現的事:譬如說燈罩的內部、書架最下層那些舊書有的書背,或是花瓶裏已經枯萎了的花梗、窗台上早已斑駁的油漆。
在你尚未充分察覺以前,你突然發現自己正盯著某個抽屜的銅把,對它精巧的雕工讚歎不已;眼前的貓咪也讓你產生了強大的好奇心。接著你的頭腦也開始加入這場探索。它開始計算有幾根螺絲釘鎖住了眼前的銅把。隻有三根!
原來少了一根。這時你很想站起來,查看一下工具箱裏還有沒有多餘的螺絲釘,但這張鬼椅子就是讓你動彈不得,於是你隻好沉陷得更深一點,繼續你的默觀冥想。
有一個叫雨嫣的姑娘,剛剛結婚的時候,每天她都會燒幾個好菜,然後打電話通知丈夫回家吃飯;可是後來她就不再做了,因為每次打電話的時候都說得好好的,但是到了吃飯的時候丈夫卻往往回不了家,不是在公司開會,就是還要陪客戶吃飯。這麼反複了幾次之後,王雨嫣也就不再等丈夫回家吃飯了。有一次她開玩笑地對丈夫說,你現在回家吃飯就像是布朗運動,根本就測不準;丈夫也隻是笑笑,說你以後自己吃吧,別等我了。
再後來,睡覺的時候雨嫣也不等丈夫了。丈夫經常是到夜裏一兩點鍾才回到家裏,一上床就呼呼大睡,而被吵醒了的雨嫣卻心潮澎湃,無法入睡。等到雨嫣重新進入夢鄉之後,丈夫卻往往已經起床上班了。時間長了以後,為了方便,丈夫在書房裏也支了一張床,回來晚了就睡在書房裏。因此,雖然兩人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卻過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
以前在深圳的時候丈夫雖然也很忙,但是他還會抽出時間開車帶著雨嫣到海邊走走,或者到“湘鄂情”飯店吃一頓家鄉菜。自從到了北京之後,兩人一塊出去走走的機會越來越少,漸漸就沒有了。
沒有了丈夫的疼愛,雨嫣在北京的生活變得更加無趣,除了偶爾和朋友見麵聊聊天以外,她在北京根本就沒有一個好朋友。對於上班,雨嫣也沒有什麼熱情,在家裏待久了,她已經很難再適應那種快節奏的生活了。
很快,她把自己的興趣愛好轉移到了逛商場和美容院上麵。後來,她又迷上了健身。她覺得隻有在跑步機上跑得精疲力竭、跑出一身汗,把多餘的精力消耗殆盡之後,自己才能夠感到生活的充實。
這個例子就是轉移注意力的典型。其實在生活中,這樣最典型的例子很多,比如,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為了轉移注意力,你可以選擇聽聽音樂或者閱讀通話故事。
雖然童話是為兒童作的,但它的內容單純、質樸、生動、活潑和理想化。當人們閱讀童話時,往往會被作品中的童心和美好的理想所感染,喚醒童年沉睡的記憶。同時,作品中描寫的富有靈性的花鳥魚蟲和各種動物,還有天真可愛的小靈通、白雪公主、灰姑娘……都在人們的心中引起強烈的美感。這樣人們便超越了自己的處境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中去,心理上的壓力被解脫了,心情舒暢無比,從而達到了一種心理上的平衡。精神也變得愉快、振作和積極了。當然,有的人在重新回到現實中來的時候,似乎感到有礙心理平衡的事物仍然存在,但在此時,已經能用一種嶄新的心態來對待它了。
童話能消除人的煩惱,調節人們心理的不平衡,主要是心理防禦機製中的退行機製作用的結果。
對什麼愛好深了,就成了“癖好”,就上癮了,轉移愛好嚴重點說就是將“癖好”改變,將注意力轉移。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改變著信息儲存、加工、傳遞的方式,給人類的社會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革,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心理行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因過度使用網絡導致情緒障礙、家庭矛盾、社會適應等問題的人也越來越多。上網在給我們帶來方便、效益和快樂的同時,也給人們的健康,尤其是精神健康帶來了危害,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染上網癮。
“一天不打開郵箱看看,我就擔心漏掉信息。”“如果不能上網,我的電腦幾乎就沒用。”大家在享受網絡便利的同時,也感受到了網絡帶來的折磨。心理專家稱,這種折磨就是心理學上常說的網絡焦慮症和網絡強迫症。
馬羚在石家莊一家外貿公司工作,每天接收大量電子郵件,和客戶的聯係也都通過MSN或QQ進行。“和同學、朋友聯係也都在網上,打電話的時候都不多。”“有時我不用去單位,在家每天早上第一個動作就是開電腦上線。晚上最後一個動作肯定是下線,關電腦。”她說,即使人不在電腦前,心也在線,總擔心自己有郵件。“我開通手機上網功能後24小時在線。我已經離不開網絡了。”在某傳媒公司供職的趙小姐和她不少朋友都有這種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