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兵們快挖快跑快運,氣氛緊張。挖到基石了,蔣在珍命令工兵連運來填塞炸藥的大缸,劃定爆破點。隨後,隻聽得連聲巨響,硝煙和碎石齊飛。一個多小時後,炸起的碎石清理完畢,隻剩下一米多厚的堤坎,阻擋河水流出。
終於,上寬五十米、下寬五米的缺口挖成了。放水前,蔣在珍將部隊撤到安全地帶。9點整,實施最後決口,軍士劃船到堤坎旁,將坎挖開。頓時,黃水洶湧而出,激流把堤坎衝垮,水勢更加激烈。
蔣在珍三步並作兩步跑到指揮部,向商震報告。他要求商震調來炮兵,對準已挖薄的堤岸,平射轟擊,連開六七十炮,缺口迅速擴大了七八米,河水排山倒海地咆哮直下!
望著堤內外汪洋中茅舍漂流,牲畜撲騰,蔣在珍慨然歎道:“是功是過,讓後人評說吧。”
“師長,你的電話。”參謀處長把聽筒交給蔣在珍。
商震把蔣在珍讚揚了幾句,接著說:“派人把龍王廟和附近的房屋、大樹炸倒一些。”
蔣在珍聰明一世,糊塗一時:“這是為什麼?”
“這是命令,必須執行。”商震緊接著說,“你直接向軍事委員會發一份電報,就說6月9日,大批日軍飛機轟炸花園口黃河堤岸。”
“卑職明白。”蔣在珍這才恍然大悟。
6月12日,漢口出版的《大公報》和《申報》等大小報紙,紛紛刊出駭人聽聞的中央社鄭州電訊:
敵軍於9日猛攻中牟附近我軍陣地時,因我軍左翼依據黃河堅強抵抗,敵遂不斷以飛機大炮猛烈轟炸,將該處黃河堤垣轟毀一段,致成決口。水勢泛濫,形勢嚴重。黃河南岸大堤被暴敵決口後,滔滔黃水由中牟、白沙間向東南泛濫,水勢所至,廬舍蕩然,罹難民眾,不知凡幾。故此種慘無人道之暴舉,既不能消滅我抗戰力量,且更增加我殺敵之決心。
第二天,中央社又發電訊:
敵機三十餘架,12日晨飛黃河南岸趙口一帶,大肆轟炸,共投炸彈數十枚,炸毀村莊數座。更在黃河決口處擴大轟炸,至水勢愈猛,無法挽救。
日軍飛機炸毀黃河堤岸的消息,通過通訊工具,飛傳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人無分男女老幼,地無分南北東西,舉國同憤,國際社會也在嚴重關注。日本政府立即做出反響,電台和報紙同一口徑,矢口否認此事,聲稱是中方嫁禍於日本。
13日,陳誠在漢口舉行中外記者招持會,通報了日機轟炸花園口河堤經過。美聯社記者問道:“日本方麵聲稱,決口是中國政府自己炮製的惡作劇,對此,部長先生有何評論?”
“無恥之尤!”陳誠正顏厲色說道,“日寇慣用欺騙宣傳,他不但不知悔懺,反而血口噴人,把毀堤罪行移解到我們身上,令人憤慨之至!此種誣報,毋庸辯駁,相信並且希望,是絕對不會淆惑世界公正人士視聽的。”
“對已決堤口,中國政府是否準備堵塞?”法新社記者提問。
“據前線消息,由於上遊連日大雨,黃河暴漲,加之日機在決口處擴大轟炸,致決口愈大,水勢愈猛,一時無法挽救。”陳誠的語調變得低沉,“我戰區居民被淹者日多一日,無家可歸,在死亡線上掙紮,政府豈能撒手不管?政府將不惜代價,盡早堵塞決口,以減少戰區居民痛苦,此刻,前線將士正著手進行。”
《申報》記者問:“報載鄭州附近已聚集數萬災民,衣食皆無,情況堪憐,政府有否救援措施?”
陳誠答道:“行政院、中央賑災會於施以急救的同時,正在製定更有力之方略,日內即有行動。”
“日軍決堤,最受其害者,為我戰區居民。但也有國外軍事專家評論,由於大水泛濫,日軍也必遭嚴重損失,於中國可謂因禍得福,陳部長的看法呢?”發問的是香港《南華日報》記者。
陳誠點燃一支煙:“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於敵,屬罪有應得,於我,屬天助神輔。”
“有一點小小的要求,希望能在花園口現場采訪,以便把日軍暴行進一步公諸世界。”英國記者的提議,得到所有記者讚同。
“這個嘛……可以考慮。”陳誠沉吟著說,“隻是近日日機常去花園口轟炸掃射,且待稍為平靜後再去,以保各位安全。”
記者招待會結束後,陳誠立即去見蔣介石,告訴他,記者們要去花園口采訪。
“你已答應了?”蔣介石問。
陳誠點點頭:“讓他們去看一下,正好借他們的筆為我們宣傳。”
“嗯,我也是這個意思。”蔣介石指示林蔚:“準備一份日機炸堤的書麵材料,要詳細些,由花園口守軍軍官向記者宣讀。”他踱了一圈,又說:“布置好日機轟炸現場,令二十集團軍安排好人力物力,讓記者看到堵塞決口現場。”
商震及鄭州專署聞風而動,調集民工及蔣在珍師官兵,水陸並進,運來高粱稈、樹木和石頭,堆積在決口附近。記者團到來的前一天,軍民進行了搶堵決口的演習。
22日午後,中外記者驅車前往花園口,被領進了蔣在珍師政治處。團長彭鎮珍把材料念了一遍,有日機來去方向、飛機架次、投彈時間和中彈地點,頗為詳盡。記者們耳聽手記,一片“沙沙”聲。
接著,記者們前往決口現場。一名記者用樹枝往彈坑裏量了量,問道:“彈坑深不足兩米,而堤岸厚達二十米,能炸毀嗎?”
彭鎮珍回答道:“這是日機投下的威力最小的一種炸彈。”
羅震接口說:“決口在河道彎曲部,長年累月水流衝擊之故,堤岸本已塌蝕。”
“原來是這樣。”記者點點頭。
赤裸著上身的軍士和民工,正在奮力堵塞決口。他們在岸上,在船上,把包著石塊的高粱稈捆,推進水中,石頭似雨滴般拋落。大小木船被拖著、推著,向決口處移動,號子聲高昂而有節奏,景象頗為壯觀。記者們不停記錄拍照,有的還做現場寫生。接著召開座談會,參加座談的士兵和民工,都是預先指定並經再三演練的。經過小半天的采訪,記者們滿意而歸。
國民黨軍隊為阻止日軍深入,開掘中牟趙口和鄭州花園口黃河大堤,滔滔黃河水,經中牟向東南方向奔瀉而去。6月12日之後,日軍土肥原師團和中島師團遭受洪水泛濫的威脅,被迫向東撤退。日軍沿隴海線兩側進犯武漢的計劃受挫,不得不改變部署,從長江進犯武漢。日本軍部透露,由於黃河決口,日軍奪取武漢的時間推遲了三個月。花園口決堤雖然暫時阻擋了日軍繼續西進,但是造成黃河改道,使河南、安徽和江蘇三省四十多個縣市的廣大地區淪為澤國,近九十萬人葬身洪流,上千萬人流離失所,並形成了連年災荒的黃泛區。如此“以水代兵”阻敵前進,給廣大民眾帶來巨大的災難。
(全書完)
參考文獻
李宗仁:《李宗仁回憶錄》,廣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徐州會戰——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曆記》,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中國近代史分冊),軍事科學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第一卷),軍事科學出版社,1995年8月版。
郭汝瑰、黃玉章:《中國抗日戰爭正麵戰場作戰記》,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路滔:《血紅的焦土——徐州會戰紀實》,團結出版社,1995年1月版。
何仲山、林治波、國慶:《血戰台兒莊》,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