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板應該明白,市場是一個大潮流,如果消費者歡迎某些產品,人人購買,人人談論,便會形成一種社會流行趨勢。每一項新科技的出現,皆因有此需求才應運而生。
當然市場流行的態勢是受多方麵因素影響的,如政治變革、社會風氣、經濟、家庭結構、人口、個人喜好等。
對小老板來說,由於實力所限,你無法影響市場,那麼隻有去適應市場,適應市場才能駕馭市場,把握市場的演變規律,才能使自己處於優勢的地位。總而言之,無論市場怎樣變化,大局在胸可眼觀六路,順勢而動可一勞永逸。小老板一定要學會看清潮流,順勢而為。
一口吃不成大胖子
公司都存在一個擴大規模的問題,開公司誰不想有大的發展呢?要想發展就必須擴大再生產,而要擴大就必須要有更多的投入,可是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在個人籌資不利時,向銀行貸款就成了最自然,同時也是最方便的方法。尤其在當今的中國,誰能從銀行貸到款,誰就是老大,而且是誰貸的款越多誰就會被認為最有本事,這些人似乎忘了還的問題。
日本的八佰伴公司宣布破產還不到一年,韓國的大宇公司又踏上了八佰伴的覆轍。大字公司是中國人熟悉的一家韓國大財團,他生產的汽車、彩電、音響等產品,在中國一直有著良好的口碑。實際上,大宇集團公司以及他的領導人金宇中可以說是韓國30年事業麻雀變鳳凰的代表。正如30年前韓國還可算是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一樣。30年前,大宇公司還隻是一家小型的紡織廠貿易公司。後來公司因獲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大額貸款再加以出口補助,使得這個小公司得到了飛速發展。經過20年的發展,大宇公司逐漸插足於造船、電子、建築、金融與汽車製造等行業,成為世界排名50強的超大企業。這些都使得大宇公司成為韓國的代表,而其領導人金宇中也是一度被推崇為企業家睿智與毅力的楷模。
可是,大宇的經營蘊藏著極大的危機。因為長期以來,公司一直是政府重點扶持的大公司,一直給予大量的財政撥款,導致了公司對於降低生產成本的努力做得太少,一直在以高成本參與國際競爭。同時,公司因為有政府的支持,出口創彙的業績一直很好,在良好的銷售業績的掩飾下,公司看不到自己的弱點。反而進一步擴大企業的規模。當然,擴大經營規模的主要辦法就是不斷地向銀行貸款,以債養債。
現在的大宇公司,已發展為22家事業體,12家上市公司,年營業額占韓國生產總值5%的航空母艦似的大型公司。然而,這艘航空母艦攜帶著隨時可能失控的核彈頭——那就是他的巨額債務。他的債務已經高達500億美元。這簡直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一年的國民生產總值。
如果沒有亞洲金融危機,大宇公司這樣舉債經營的脆弱性還不會充分暴露,或者說至少還得等一段較長的時間才會顯出危害。公司還會像以前那樣,製定雄心勃勃的發展計劃,然後向銀行申請貸款。當然,用於抵押的錢也是銀行的錢一隻不過是以前給公司的。
金融危機的爆發改變了一切。金融危機導致了整個韓國的經濟衰退,銀根緊縮,嚴峻的金融形勢使得銀行開始催還貸款。大宇集團雖是韓國的第二大財團,但他在金融危機到來時,形勢卻危如累卵。
在危機爆發前,大宇公司過高估計了新興市場的潛力,深信自己越早在新興市場立穩腳,就越能在這些市場成長之際主宰市場。所以,這幾年來,大宇深入波蘭、印度以及烏茲別克等地,設立汽車製造廠。這些聲勢浩大的進軍行為,聽起來非常有鼓動力,也很振奮人心。可他們超過了大宇公司實際所能承擔的能力。他們至此已擔上了500億美元的債務。
當韓國經濟在金融危機的侵襲下,如風雨中飄零的落葉時,大宇公司似乎也到了氣數將盡的時候。公司的出口額減少,國內的銷售由於市場的緊縮而直線下降,還銀行貸款的時候到了,公司由於業務不佳,當然還不起債款,而此時韓國政府自己各種麻煩不斷,根本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給大宇以大力的援助。
現在,大宇集團的造船、商用車輛、汽車零件與電子部門,如今都被送上了拍賣台,未來還可能會有更多的部門必須拋售。大宇集團創辦人兼董事長金宇中為取得債權人的信任,提出以個人的財富作擔保。
這個業界中看起來永遠不會沉沒的“泰坦尼克”號,現在正在下沉。但是如果放任這艘巨輪沉下的話,韓國的金融體係的不良債權可能立刻激增兩倍,使金大中總統的金融改革成果在一夕之間化為烏有,這種代價讓韓國政府難以承擔大宇倒閉之後的惡果。所以韓國政府還是會伸出援助之手的。所以,大宇到底會不會最終倒閉,現在還不得而知。
不過,不管它倒閉與否,它往日的輝煌已然不在了。而且韓國政府還由此及彼地警告其他有類似問題的大公司、大企業,指出韓國前30個大公司在年底之前仍不將負債比降至200%以下的話,其財團老板將會失去經營權。
韓國這些大財團今天的危機也好,說得遠一些還可加上巴西的舉債發展所導致的經濟危機也好,都在提醒我們一個問題,那就是公司在發展過程中,切不可貪多求大,無限地擴展規模。因為擴大規模的主要資金來源是銀行貸款,而銀行本身是以贏利為目的的企業,而不是慈善機構,他借錢給你是要還的。而且還要利息的。還不起的話,依照法律,他可以采取申請破產等手段,收回投資。所以公司在借資金發展的時候,一定要審慎地考慮自己的發展前景和償還能力,有多大能力辦多大事,不要讓本想借來生利的錢,成為逼己破產的“催命符”。
居安思危,有備無患
宗春在大學畢業後,經過兩年多的積累,從廣州回到重慶開始創業。最初,他將經營方向確定在旅遊和培訓,提供培訓信息和增值服務。
創業伊始,宗春確定了公司定位: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為中小企業發布企業信息、產品信息、供求信息和提供其他增值服務,從而收取相應費用。
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宗春獲得了第一桶金,這時他已意識到:沒有前進就會有危機。於是,宗春決定將公司轉型,把目標緊緊鎖定在了中小企業信息化上。經過一番努力,公司接到了越來越多中小企業的訂單,贏利的大門也慢慢開啟了,公司轉入正常的發展軌道。
宗春的崛起,在商海中備受矚目。一些機構相繼找到宗春洽談投資,但都被宗春理智地拒絕了。他有著創業的憂患意識,認為目前該行業即將飽和,於是再次決定改變公司發展,以免將來出現問題。
宗春感到,互聯網是自己下一步應走的方向,於是將重點轉向網絡。好風憑借力,中國的互聯網後來開始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上網的人越來越多,市場環境也越來越好了,宗春的公司開始大規模贏利了,從2000年創立到2003年底,近3年時間裏,宗春的客戶已經達到幾千家,公司規模也由最初的4人增加到了30多人。
一個小老板想賺到大錢,資金積累肯定重要的,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居安思危。小本經營能不能長期地發展下去,有沒有高效的運營機製,有沒有長遠的奮鬥目標是非常重要的。取得微小成績就自滿自足,那肯定不會有大發展。
日本商人小山秋義從商幾十年,創業之初赤手空拳,經曆了艱難困苦,九死一生。他讓全國公民都知道,隻有學有所長、奮發進取,走在世界經濟的前列才不會被淘汰。現在他的企業已由4人的小會社發展成擁有17個會社的企業集團,年營業額100多億日元。這其中小山秋義的“危機意識”功不可沒。
在日本商界,企業家的危機意識已融入他們的企業文化。據調查,世界百家成功大企業的總經理、董事長,對於企業危機,沒有一個自我感覺良好。鬆下電器公司總經理山下俊彥說:“居安思危精神,是鬆下經營思想的核心。”
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 蓋茨有句名言:微軟離破產永遠隻有18個月。市場規律殘酷無情,市場競爭變化莫測,孰強孰弱,是勝是敗,均需廣收情報,仔細分析,慎重決策,全力以赴,不可須臾大意,掉以輕心。否則將一戰即敗,甚至會不戰自敗——倒閉或虧損。所以,危機意識必不可缺。
英特爾公司前總裁葛洛夫有句至理名言:“唯有憂患意識,才能永遠長存。”當小本投資逐漸發展壯大時,它衰落的可能性和危險性也在增大,這時更要求經營者有居安思危、防敗守業的意識。
小老板不要隻是考慮眼前,最重要的是要考慮未來,考慮到安全性。現在是一個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的時代,誰倒下去都不奇怪。做事應該未雨綢繆,居安思危,這樣在危險突然降臨時,才不至於手忙腳亂。作為一個小本投資更應如此,在剛剛步入正軌時,不要因為覺得一切已經平安,就開始享受安逸的生活,要學會在安全中想到危險的時刻,為隨時而來的危險做好準備。
有一位商業嗅覺靈敏的人,看準保健品裏潛藏的商機,於是,毅然辭去公職,開辦了一家生產、銷售保健品的公司,一時間享譽全國。
然而,或許因為這巨大的成功衝昏了他的頭腦,後來他的公司一直沒能開發出新產品,待到國內其他的保健品紛紛上市,等到他利用所謂的“民間驗方”、“宮廷秘方”所研發的保健品的神話破滅後,快速地從成功的頂峰滑下,他的公司發展也步入了低穀。目前,當其他“係列”的保健品、保健茶、保健鞋墊等不斷上市,將各地市場占領之時,他欠了許多債務,最終破產了。
經營獲得成功,需要你冷靜考慮這次之所以成功的主、客觀原因,對於可能會出現的競爭、社會形勢會出現的變化、顧客的需求變化等,都要仔細分析,並製訂應對方案,這就是成功者應該持有的態度。
“世界上沒有常勝將軍。”你這次成功了,下次或許會失敗。如果你因為這次的成功而竊喜,甚至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你恐怕不能算是一個成功者。所以,每一個真正的經營者時刻都會充滿危機感,以妥善應對各種突發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