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表明出身,語言除了社會的、階層的或地理上的差別外,還有因個人的水平而出現差別的心理性的措辭。人的種種曲折的深層心理就會不知不覺地反映在自我表現的手段——措辭上。即使同自己想表現的自我形象無關,通過分析措辭常常就可以大體上看出這個人的真實形象,在這種意義上,正是本人沒意識到的措辭特征比詞語的內容遠為雄辯地告訴我們其人自身。
如果說觀色猶如察看天氣,那麼看一個人的臉色應如“看雲識天氣”般,有很深的學問,因為不是所有人在所有時間和場合都能喜怒形於色,相反的是“笑在臉上,哭在心裏”。“眼色”是“臉色”中最應關注的重點,它最能不由自主地告訴我們真相。人的坐姿和服裝同樣有助於我們現人於微,進而識別他人整體,對其內心意圖洞若觀火。
6.成功源於“不滿足”
一切的一切都是由於“不滿足”。我們向前邁步,路就會在腳底下延伸;我們揚起帆,便有八麵來風;我們向上攀登,便沒有不可到達的高峰。
李嘉誠在做推銷工作的時候,把推銷當做事業對待,而不是僅僅為了錢。他很關注塑膠製品的國際市場變化,他的信息,來自於報刊資料和四麵八方的朋友,他建議老板該上什麼產品,該壓縮什麼產品的生產。他把香港劃分成許多區域,每個區域的消費水平和市場行情,都詳細記在本子上。他知道哪種產品該到哪個區域銷售,銷量應該是多少。
加盟塑膠公司,僅一年工夫,李嘉誠就實現了他的預定目標。他超越了另外6個推銷員,這些經驗豐富的老手們隻能望其項背。老板拿出財務的統計結果,連李嘉誠都大吃一驚——他的銷售額是第二名的7倍!全公司的人都在談論這位推銷奇才,說他是“後生可畏”。
18歲的李嘉誠就被提拔為部門經理,統管產品銷售。兩年後,他又晉升為總經理,全盤負責日常事務。他已熟稔推銷工作,可也深知生產及管理是他的薄弱處。因而雖身為總經理,他卻把自己當做小學生。他總是蹲在工作現場,身著工裝,同工人們一道幹,極少坐在總經理辦公室。每道工序他都要親自嚐試,興趣盎然,一點也不覺得苦和累。
有一次,李嘉誠站在操作台上割塑膠褲帶,不慎把手指割破,鮮血直流,他沒有吭聲,迅速纏上膠布,又繼續操作。事後傷口發炎,他才到診所去看醫生。許多年後,一位記者向李嘉誠提及此事,說道:“你的經驗,是以血的代價換得的。”李嘉誠微笑道:“大概不好這麼說,那都是我願做的事,隻要你願做某件事情,就不會在乎其他的。”
李嘉誠以勤奮和聰穎,很快掌握生產的各個環節。生產勢頭良好,銷售網絡日臻完善,許多大額生意,他都是通過電話完成的,具體的事,再由手下的推銷員跑腿。李嘉誠是塑膠公司的台柱,成為高收入的打工仔,是同齡人中的傑出者。他才20出頭,就爬到打工族的最高位置,做出令人羨慕的業績。
李嘉誠本應該心滿意足了,然而,在他的人生字典中沒有“滿足”二字。功成名就、地位顯赫的他,再一次跳槽,重新投入社會,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開始新的人生搏擊。老板自然舍不得李嘉誠離去,再三挽留。曾有個相士,拉住李嘉誠看相,說他“天庭飽滿,日後非貴即富,必會耀祖光宗,名震香江”。此事在公司傳為佳話,老板不信相術,但篤信李嘉誠具備與眾不同的良好素質,他不論做什麼事,都會是最出色的。因此,老板憑借與其相處幾年的經驗得出判斷:李嘉誠絕非池中之物,他謙虛沉穩的外表下,實則蘊涵著勃勃雄心,他未來的前程,非吾輩所能比擬。
有這樣一個故事:徒弟去見師傅,說:“師傅!我已經學足了,可以出師了吧?”“什麼是足了呢?”師傅問。徒弟答:“就是滿了,裝不下去了。”師傅笑曰:“那麼裝一大碗石子來吧!”徒弟照做了。
“滿了嗎?”師傅問。
“滿了。”
師傅抓來一把砂,摻入碗裏,沒有溢。
“滿了嗎?”師傅又問。
“滿了。”
師傅抓起一把石灰,摻入碗裏,還沒有溢。
“滿了嗎?”師傅再問。
“滿了。”
師傅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沒有溢出來。
“滿了嗎?”
……
這就是人生的哲學,何為“滿”?何時“滿”?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成功者和一般人的差別在於,一般人隻看到麵前的一片天空,而不知道遠方還有更高更遠的天地值得我們去開拓。魯迅先生說過:“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這車輪必能把你帶到更美好的世界,引領你到更開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