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健中尋求發展,發展中不忘穩健。香港傳媒常用“擎天一指”形容在拍賣場上競價的李嘉誠。其實,“擎天一指”指的是李嘉誠強大的經濟實力,拍賣場上的李嘉誠,並未顯示出橫掃千軍、力挫群雄的必勝氣概。英商華商中都曾出現過一擲千金,搏盡取勝的賭徒式的競投者,進入競價高潮,不由得紅了眼,不再權衡家底利弊,非得把對手壓下去不可。
李嘉誠曾在多個場合表示過:“不可持買古董的心理。”古董孤品,存世的僅此一件。而做生意,不論購公司、購土地,不必“非飛翔不可”,不取此幅,以後還有他幅,目的都是發展地產賺錢。拍賣場上的李嘉誠,不僅擅長鬥智,還有足夠的克製力。
耐心等待,捕捉機遇,有智有謀,從長計議。李嘉誠不斷地通過官地拍賣與私地收購,為地產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土地資源。
1986年1月長江實業公司市值77.69億港元,還遠遠低於置地公司的147.27億港元。到1990年6月底,長實市值升到281.28億港元,居香港上市地產公司榜首;第二位是郭得勝家族的新鴻基地產,市值為242.07億港元;而一直在香港地產業坐大的置地公司以216.31億港元,屈居第三位。另外,長江全係早在1986年中已超過怡和全係的市值。
置地的優勢,是每單位麵積的地皮樓宇價值昂貴。李嘉誠揚長避短,把發展重心放在土地資源較豐、地價較廉的地區,大規模興建大型屋村,以量而最終取勝。
20世紀90年代初,長實係各公司擁有已完成物業麵積1655萬平方英尺,建設中的地盤物業達3733萬平方英尺,可供未來發展的土地儲備2200萬平方英尺。
機遇對於人而言,是人生的轉折點,是事業的起跑線,一個人除具備獲得成功機遇的能力外,萬事俱備,隻欠東風,機遇則顯得尤為重要,捕捉到一個適當的機遇,你就成功了一半。
機遇隻垂青於有準備的頭腦。正如我們看到的隻是蘋果落地,而牛頓卻能從中發現萬有引力一樣。盡管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世界都是一樣的,但與有些人的熟視無睹不同,智者往往能夠通過思考,從中捕捉到有利於自己的信息。機遇稍縱即逝,當後者看到別人的成功,群起仿效時,一切早已時過境遷,而智者又去捕捉下一個機遇去了。
5.競爭即是鬥智鬥勇
李嘉誠曾說:“不必再有絲毫猶豫,競爭既是搏命,更是鬥智鬥勇。倘若連這點勇氣都沒有,談何在商場立腳,超越置地!”
1977年,李嘉誠參與了地鐵遮打站、金鍾站上蓋興建權的競投。地鐵工程,是當時香港開埠以來最浩大的公共工程。整個工程計劃8年完成,需耗資約205億港元。首期工程由九龍觀塘,穿過海底隧道到達港島中環,全長15.6公裏,共15個站,耗資約56.5億港元。
資金來源,主要是由香港政府提供擔保獲得銀行的各類長期貸款;地鐵公司通過證券市場售股集資;地鐵公司與地產公司聯合發展車站上蓋物業的利潤分紅。
中環站和金鍾站是地鐵最重要、客流量最大的車站。中環站是地鐵首段的終點,位於全港最繁華的銀行區;金鍾站是穿過海底隧道的首站,又是港島東支線的中轉站,附近有香港政府合署、最高法院、海軍總部、警察總部、紅十字總會、文物館等著名建築,與中環銀行區近在咫尺。
有人說,中環、金鍾兩站,就像雞的兩隻大腿,其上蓋將可建成地鐵全線盈利最豐厚的物業。地產商莫不“垂涎欲滴”。
李嘉誠何嚐不為之心動。不過他更看重的還不是上蓋發展的利潤,而是長實的聲譽。在人們眼裏,長實隻是一家在偏僻的市區和荒涼的鄉村山地買地蓋房的地產公司。在寸土尺金、摩天大廈林立的中區,長實無半磚片瓦、立錐之地。
李嘉誠涉足地產已20個春秋,蓋了不少建築,積累了不少經驗,他覺得是到了改變形象的時候——進軍港島中區。
早在1976年下半年,香港地鐵公司將招標車站上蓋發展商的消息,被新聞界炒得沸沸揚揚。1977年初,消息進一步明朗,地鐵公司將於1月14日開始招標,地段是郵政總局原址。原址拆卸後,興建車站上蓋物業。中環、金鍾兩站的招標,一定不乏實力雄厚的大地產商、建築商競標。群雄逐鹿,鹿死誰手,必有一番你死我活的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