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實競投的把握有多大?若渺茫無望,不如不投。過去曾有多次政府拍賣中區官地的機遇,中區的地價高,日漲夜升,每平方英尺已突破1萬港元,是世界地價最貴的地方。一幅地,動輒要數億至十多億,非長實的財力所敢參與拍賣競價。不敢參與,並非不敢期望,李嘉誠夢寐以求打入中區。李嘉誠一貫渴望挑戰,也樂意應戰。
香港商界有句十分流行的話:“撼山易,撼置地難!”李嘉誠估計,參加競投的將會有置地、太古、金門等英資大地產商、建築商。華資地產建築公司實力稍遜。置地的奪標呼聲最高,長實參與競投,就必須把置地作為競爭對手,與這個龐然大物對撼。
港島中區是置地的“老巢”。當年置地創始人保羅·遮打參與中區填海,獲得香港政府成片優惠地皮。置地在中區擁有10多座摩天大廈。置地廣場和康樂廣場(又名怡和大廈)位於未來的中環地鐵車站兩翼,中環車站又恰好落在遮打道上,遮打道的南側,則是遮打花園廣場。就憑這些物業和街道的名稱及主人,就可知道置地在中區的地位。
攫取中環、金鍾車站的興建權,等於打入中區的心髒,到置地這隻座山虎的食槽裏奪食。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置地並未公開聲稱參與競投,就有報章唱起置地“誌在必得”的高調,誰與置地競爭,無疑是“以卵擊石”。李嘉誠心想,“誌在必得”的置地,會不會“大意失荊州”呢?
置地一貫坐大,也習慣於坐大。過於自負的置地未必就會冷靜地研究合作方,並“屈尊”去迎合合作方。
那麼,地鐵公司招標的真正意向是什麼?
香港地鐵公司是一間直屬香港政府的公辦公司。香港的公辦公司,並不像過去內地的國有企業,一切都由政府包攬包辦。地鐵公司除少許政府特許的專利和優惠外,它的資金籌集、設計施工、營運經營,都得按照商場的通常法則進行。
李嘉誠通過各種渠道獲悉,香港政府工務局對中區郵政總局原址地皮估計約2.443億港元,原址用作中環、金鍾兩地鐵車站上蓋。另加上九龍灣車廠地皮估價,兩者合計約6億港元。香港政府將以估價的原價批予地鐵公司,由地鐵公司發展地產,彌補地鐵興建經費的不足。地鐵公司為購舊中區郵政總局原址地皮,曾與香港政府多次商談。地鐵公司的意向是:用部分現金、部分地鐵股票支付購地款。香港政府堅持要全部用現金支付。
李嘉誠首先明確這一點,競投車站上蓋發展權,必須以現金支付為條件。
地鐵公司與香港政府在購地支付問題上產生分歧,說明地鐵公司現金嚴重匱乏。地鐵公司以高息貸款支付地皮,現在急需現金回流以償還貸款,並指望獲得更大的盈利。李嘉誠在投標書上,提出將兩個地盤設計成一流商業綜合大廈的發展計劃。這仍不足挫敗其他競投對手。任何競投者都會想到並有能力興建高級商廈物業。李嘉誠的“克敵”之法是:首先,滿足地鐵公司急需現金的需求,由長江實業公司一方提供現金做建築費;其次,商廈建成後全部出售,利益由地鐵公司與長江實業分享,並打破對半開的慣例,地鐵公司占51%,長江實業占49%。這對長江來說,是一筆沉重的現金負擔。李嘉誠決定破釜沉舟,在準備充分的前提下,做一次冒險。
1976年冬,長實通過發行新股,集資1.1億港元,大通銀行應允長實隨時取得2億港元的貸款,再加上年盈利儲備,李嘉誠可資調動的現金約4億港元。1977年1月14日,香港地鐵公司正式宣布:公開接受郵政總局原址發展權招標競投。各競投公司頻頻與地鐵公司接觸,刺探地鐵公司意圖,準備投標書及附件,在限期內呈交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