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招標為各公司提供一個平等機會,投標書內容則屬機密。投標中標法則,若過多考慮自己一方的利益,則中標希望小;若條件過於優惠對方,自己則毫無利益可圖。各家都對投標內容秘而不宣,任由記者發揮想象揣測。
1977年4月5日,香港各報章均圍繞“長實擊敗置地”報道中標結果。《工商日報》稱:“時值約2.4億港元,為30個大財團爭相競投的中區地王——舊郵政總局地皮,卒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投得。”“這幅平均地價為每平方英尺約1萬港元的‘地王’,早為大財團覬覦,卒為長江投得。”“據地下鐵路公司透露,主要原因是長江所提交的建議書內列舉之條件,異常優厚而吸引,終能脫穎而出,獨得與地鐵公司經營該地的發展權。”
輿論界稱長實中標,是“長江實業發展史上的裏程碑”,地產新秀李嘉誠“一鳴驚人,一飛衝天”。
機遇隻給有準備的人,每個人都有好的機遇,隻是看我們能不能把握住。有的時候我們總是說某人多好運,其實我們也一樣有好的機遇,隻是我們自己沒有把握住而已。作好準備,把握機遇,把握自己的命運。別怨歎自己擁有的太少,命運的不公——其實我們得到的已經夠多,就看自己怎麼利用而已。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把握住自己的人生方向,你就可以找到自己的那片藍天。
6.高人之術,超人之智
李嘉誠說:“人們讚譽我是超人,其實我並非天生就是優秀的經營者。到現在我隻敢說經營得還可以,我是經曆了很多挫折和磨難之後,才領會一些經營的要訣的。”
有這樣一則這樣的軼聞:某先生看了李嘉誠收購和黃的文章,拍案叫絕,寫下一副不算工整的對聯:高人高手高招,超人超智超福。
“超人”之稱,先在民間不脛而走。不久,各大小報章競相采用。超人盛名,譽滿香江。
“某先生”是否確有其人其事,難於考證,但這至少代表一種輿論傾向。不少人在承認李嘉誠“高人之術,超人之智”的同時,莫不羨慕他的幸運。
李嘉誠的幸運,似乎不止收購和黃這一次。他與彙豐合夥重建華人行,1980年,他被委任為彙豐銀行董事,成為繼包氏之後的第二位華人董事;他得到地鐵公司主席唐信的垂青,獲得車站上蓋的發展權;他將長江上市,適逢股市牛市大好時機;他經營塑膠花時,無人擔保,就可獲得大客戶的全額訂金。
鴻碩先生曾專門探討過李嘉誠的“幸運”,頗令人折服。他在《巨富與世家》一書中提到:“1979年10月29日的《時代周刊》說李氏是‘天之驕子’,這含有說李氏有今天的成就多蒙幸運之神眷顧的意思。英國人也有句話:‘一安士(盎司)的幸運勝過一磅的智慧。’從李氏的體驗,究竟幸運(或機會)與智慧(及眼光)對一個人的成就孰輕孰重呢?”
1981年,李嘉誠對這個問題發表看法:“在20歲前,事業上的成果百分之百靠雙手勤勞換來;20~30歲之間,事業已有些小基礎,那10年的成功,10%靠運氣好,90%仍是由勤力得來;之後,機會的比例也漸漸提高;到現在,運氣已差不多要占3~4成了。”
1986年,李嘉誠繼續闡述他的觀點:“對成功的看法,一般中國人多會自謙那是幸運,絕少有人說那是由勤奮及有計劃地工作得來。我覺得成功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完全是靠勤力工作,不斷奮力而得成果;第二個階段,雖然有少許幸運存在,但也不會很多;現在呢?當然也要靠運氣,但如果沒有個人條件,運氣來了也會跑去的。”
鴻碩先生分析道:“李先生認為早期的勤奮,正是他儲蓄資本的階段,這也就是西方人士稱為‘第一桶金’的觀念。不過,在香港每天工作超過10小時、每星期工作7天的人大概也有10萬人,為什麼他們勤奮地工作了數十年還沒有出人頭地呢?由此可見,李先生認為勤奮是成功的基礎仍是自謙之詞,幸運也隻是一般人的錯覺。從李氏成功的過程看,他有眼光判別機會,然後持之以恒,而他看到機會就是一般人認為的‘幸運’”。
清末大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王國維的這段話,正是李嘉誠由勤力至成功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