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思維與創新(3)(2 / 2)

7.以退為攻,以柔克剛

看清形勢,選擇等待,有時也不啻為做人經商的好計謀。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李嘉誠在地產業的成績不俗,令人刮目。幾年之後,李嘉誠相繼推出大型屋村計劃,更是轟動一時,全香港矚目。

1981年元月,李嘉誠正式入主和記黃埔任董事局主席。

李嘉誠收購和黃的動機之一,便是它的土地資源。先前,和黃洋行大班祈德尊,已開始在騰出的黃埔船塢舊址的地皮上發展地產,興建黃埔新村。祈德尊不諳地產之道,竟未能在這塊風水寶地上栽活搖錢樹。祈德尊下台,韋理主政,仍未能如願把財政黑洞填滿,售房不揀時機,便宜了炒家,坑苦了股東。

幸得這幅大型地皮未做滿,給李嘉誠留有施展的舞台。李嘉誠醞釀大型屋村已有數年,他仍在耐心等待。1984年9月29日,中國與英國在北京簽訂了中英聯合聲明,香港前景驟然明朗。恒生指數回升,地產開始轉旺。

年底,和黃宣布投資40億港元,在黃埔船塢舊址的地盤興建包括商業中心的大型住宅區黃埔花園屋村,據傳媒披露,李嘉誠1981年就計劃推出這一宏偉計劃,時值地產高潮,按當時地價計,和黃需補地價28億港元,故而李嘉誠有意把與香港政府的談判拖延至1983年的地產低潮,結果李嘉誠以3.9億港元獲得商業住宅開發權(按香港政府條例,工業用地改為住宅和商業辦公樓用地,須補地價)。一筆極廉的補地價費用,大大降低發展成本,屋村的每平方英尺成本不及百元。

屋村計劃尚未出台,李嘉誠已狠“賺”了一筆,就此一點,已比祈德尊、韋理高出幾籌。

整個黃埔花園,占地19公頃,擬建94幢住宅樓宇,樓麵積約760萬平方英尺,共11224個住宅單位,附有2900個停車位及170萬平方英尺商廈。整個計劃分12期,首期1985年推出,1990年全部完成,被稱為香港有史以來最宏偉的屋村工程,超過政府建的大型屋村,在世界亦屬罕見。行家估計,整個計劃可獲利60億港元。如此高的回報,喜煞和黃股東,也羨煞地產同業。

麗港城、海怡半島兩大屋村的意願,萌動於1978年李嘉誠著手收購和黃之時。之後,經曆了長達10年的耐心等待,精心籌劃,方於1988年推出計劃。

1985年,李嘉誠透過和黃,收購了置地所控的港燈。計劃利用港燈位於港島南岸的鴨月利洲發電廠現址開展地產,與電廠相連的有蜆殼石油公司油庫,蜆殼另有一座油庫在新界觀墉茶果嶺。李嘉誠開始了一連串複雜的遷址換地計劃。

1986年年底,和黃與太古各占一半股權的聯合船塢公司與蜆殼公司達成協議:將青衣島的一幅龐大油庫地皮,與蜆殼在茶果嶺和鴨月利洲的兩個油庫地皮交換。同時港燈的鴨月利洲電廠遷往南丫島。這樣,李嘉誠就騰出兩幅整塊的可供發展大型屋村的地皮。

1988年1月,全係長實、和黃、港燈、嘉宏4公司,向聯合船塢公司購入茶果嶺、鴨月利洲油庫,即宣布興建兩座大型屋村,並以8億港元收購太古在該項計劃中所占的權益。這樣,兩大屋村地皮歸長江係全資擁有。

兩大屋村預算耗資110億港元,又一次轟動港九。“惟超人才有如此超人大手筆。”

長實估計,以1988年同類樓宇的時價每平方英尺1000港元計,兩大屋村可獲純利50億港元。

1990年5月麗港城首期發售,每平方英尺售價1700港元,用戶及炒家爭相搶購,異常激烈。到1993年,每平方英尺售價,麗港城已達4300港元,海怡半島為3300~3500港元之間,均大大超出預計售價。即使加上建築成本及售房成本上漲等因素,兩大屋村全部竣工盈利,遠遠突破百億。

人們在稱道“超人”過人的膽識與氣魄之時,無不驚歎他鍥而不舍的忍耐力。在風雲變幻的商場中,要學會適時地以靜製動,以退為攻,以守為進,以柔克剛,以平製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