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分享與合作(1)(1 / 3)

有錢大家賺,利潤大家分享,這樣才有人願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隻拿9%的股份,就會財源滾滾來。

1.有錢一起賺

李嘉誠說:“有錢大家賺,利潤大家分享,這樣才有人願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隻拿9%的股份,就會財源滾滾來。”

借殼上市是股市術語。一家公司上市,原則上需要5年以上的經營實績,循得正式手續在交易所上市,需花費相當的人力、財力和時間。於是,一些急於上市的公司,通過收購他人的小型上市公司,以實現自己上市的目的。這些小型上市公司被喻為“空殼”——資產和營業額都極少,買家無須動用大額資金,有別於一般含義的股市收購戰。

中資公司,或來港資曆淺,或會計製度不合上市要求,一般很難通過正常途徑上市,隻有打一些資產少,或經營差的上市公司主意。有買殼者,就有造殼者——有的集團有意分拆上市,或掏空某上市公司的“肉”,使其變成空殼,待價而沽。醉翁之意不在酒,買家買的不是肉,而是殼,即上市地位。

李嘉誠、榮智健在股市多次尋找、權衡,相中了泰富發展這隻殼。

泰富發展前身是香港證券大亨馮景禧旗下的新景豐發展。幾經改組,控股權落入毛紡巨子曹光彪的手中,1988年8月,曹氏擁有泰富發展50.7%控製性股權。泰富經營地產及投資,狀況良好。曹光彪的大項目是港龍航空,與太古洋行的國泰航空展開激烈的空中爭霸戰。曹氏不敵對手,財力枯竭,焦頭爛額。為擺脫困境,曹氏隻有“減磅”。

李嘉誠的英籍高參杜輝廉任主席的百富勤,為中信的財務顧問及收購代表。1990年1月,百富勤宣布向泰富主席曹光彪以1.2元/股的價格購入其泰富股份,並以同樣的價格向小股東全麵收購。泰富市值7.25億元,是當時股市的“蚊型股”。

中信並不付現金收購,而是通過一係列複雜的換股,及以物業作價的步驟而完成的。李嘉誠和榮智健都曾是港龍的股東,與曹光彪打過交道,因此,這次收購是經各方縝密協商的,是互利的公平交易。

到1991年6月,泰富經改組、集資、擴股之後,股權分配是:中信49%、郭鶴年20%、李嘉誠5%、曹光彪5%。泰富正式改名中信泰富,榮智健任董事長。從股權分配上,可見李嘉誠旨在促成這件事,而無意獲取權益。

借殼上市,對榮公子、李超人還隻是小試牛刀。收購恒昌行,方可稱大展拳腳。

恒昌行的正身是恒昌企業有限公司,創辦人之一是前恒生銀行董事長何善衡。何善衡年事已高,後代又無意克紹箕裘,故萌生出售之意。

若無此傳言,市場無人敢覬覦恒昌。恒昌整個集團資產淨值高達82.73億港元,經營狀況良好,3大股東擁有絕對的控股權(何善衡30%,梁球琚25%,何添15%,共計65%)——外強無任何可乘之機。恒昌行創立於1946年,曆史悠久,信譽卓著,業務範圍廣,是華資第一大貿易行。

1991年5月,鄭裕彤家族的周大福公司、恒生銀行首任已故主席林炳炎家族、中漆主席徐展堂等成立備貽公司,提出以254港元/股的價格向恒昌全麵收購,涉及資金56億港元。

李嘉誠、榮智健也在緊鑼密鼓策劃收購,暫且按兵不動,秘而不宣。

備貽公司出師不利。據市場披露的消息,備貽的3大股東已事先做出三分恒昌的瓜分計劃: 鄭裕彤得恒昌物業,林氏家族得恒昌汽車代理權(代理日本本田、日產、五十鈴及美國通用汽車經銷權),徐展堂則取恒昌的糧油代理等業務。

備貽想獲成功,非得恒昌大股東支持不可。而大股東首先就不滿買方的“拆骨”企圖,不等進入價格談判,就關閉幕後洽商的後門。

以中泰為核心的新財團立即加入收購角逐。新財團Great Style公司共由9名股東組成,前6大股東是:榮智健任主席的中泰占35%,李嘉誠占19%,周大福占18%(鄭裕彤倒戈加盟),百富勤占8%,郭鶴年的嘉裏公司占7%,榮智健個人占6%。

1991年8月初,Great Style向恒昌提出收購建議,作價336元/股(高出備貽82元),涉及資金69.4億港元。經過一個月的洽商,雙方於9月3日達成收購協議。至9月22日,本港收購史上最大的一宗交易,為李嘉誠、榮智健等合組的財團完成。

中泰控得這間貿易巨人,遂成為香港股市的龐然大物,市值至1992年年初膨脹到87億港元。此前香港股市一直視中資股為無物,此番不得不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