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華人行的拆卸工作始於1976年2月10日,誰都想與業主彙豐銀行合作興建新華人行。在地產高潮,位於黃金地段的物業,必寸樓寸金。加之華人行在華人中的巨大聲譽,華資地產商莫不想參與合作,分一杯羹。 李嘉誠便是其中之一,他穩操勝券,果然如願以償。
長實與彙豐合組華豪有限公司,以最快的速度重建華人行綜合商業大廈,大廈麵積24萬平方英尺,樓高22層。外牆用不鏽鋼和隨天氣變換深淺顏色的玻璃構成。室內氣溫、濕度、燈光以及防火設施等,全由電腦控製。內裝修豪華典雅,集民族風格與現代氣息於一體。整個工程耗資2.5億港元,寫字樓與商業鋪位全部租出去。
1978年4月25日,華豪公司舉行隆重的華人行正式啟用典禮,彙豐銀行大班沈弼出席典禮,剪彩並發表講話:“舊華人行拆卸後僅兩年多一點時間便興建新的華人行大廈。這樣的建築速度及效率不僅在香港,在世界也堪稱典範。本人參與彙豐銀行正好30年,深感本港居民以從事工商業而著稱於世,不管與海外公司還是本港公司,均以快捷的工作效率,誠實的商業信用而受人稱讚。我可以這樣說:新華人行大廈不愧為代表本港水平的出色典範!”
長實與彙豐,都是本工程的開發商,故而沈弼不便“自我吹噓”。他對港民和新華人行的讚譽,也就是對李嘉誠的讚譽。
先於正式啟用的3月23日,長江集團總部遷入皇後大道中29號新華人行大廈。長江集團正式立足大銀行、大公司林立的中環,地位更上一層樓。新華人行被人們視為長江集團的招牌大廈。
李嘉誠與彙豐合作的良好開端發展為未來的“蜜月”——彙豐力助長實收購英資洋行,並於1985年邀請李嘉誠擔任彙豐的非執行董事。
曾有記者詢問他與地鐵公司、彙豐銀行合作成功的奧秘,李嘉誠道:
“奧秘實在談不上,我想重要的是首先得顧及對方的利益,不可為自己斤斤計較。對方無利,自己也就無利。要舍得讓利使對方得利,這樣,最終會為自己帶來較大的利益。我母親從小就教育我不要占小便宜,否則就沒有朋友,我想經商的道理也該是這樣。”
“如果要取得別人的信任,你就必須做出承諾,一經承諾之後,便要負責到底,即使中途有困難,也要堅守諾言。”講信譽是一個人、一個企業的立足之本,不講信譽的人或企業或許可以為自己贏得暫時的利益,但長遠來看必然是失敗者。
4.以退為進,以讓為盈
和黃集團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和記洋行;二是黃埔船塢。和黃是當時香港第二大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財閥所控的最大上市公司。
和記洋行成立於1860年,主要從事印度棉花、英產棉毛織品、中國茶葉等進出口貿易和香港零售業。初時規模、名氣不大,遠不可與怡和、置地、鄧普、太古等洋行相比。到二戰前,和記有下屬公司20間,初具規模。
黃埔船塢有限公司的曆史可追溯到1843年,林蒙船長在銅鑼灣怡和碼頭造木船。船塢幾經遷址,不斷充資合並易手,成為一間公眾公司。到20世紀初,黃埔船塢與太古船塢、海軍船塢並稱為香港三大船塢,形成維修、建造萬噸級輪船的能力。除此,黃埔船塢還經營碼頭倉儲業。
1973年中股市大災,接著是世界性石油危機,接著又是香港地產大滑坡。投資過速、戰線過長、包袱過沉的和記集團掉入財政泥淖,接連兩個財政年度虧損近2億元。1975年8月,彙豐銀行注資1.5億港元解救,條件是和記出讓33.65%的股權。彙豐成為和記集團的最大股東,黃埔公司也由此而脫離和記集團。
彙豐控得和記洋行,和記成了一間非家族性集團公司。彙豐物色韋理主政。1977年9月,和記再次與黃埔合並,改組為“和記黃埔(集團)有限公司”。韋理有“公司醫生”之稱,但他一貫是做智囊高參輔政,而從未在一間巨型企業主政。又因為祈德尊主政時,集團虧空太大,公司醫生韋理上任,未見其妙手回春——和黃的起色不如人們預想的好。
乘虛而入,是戰場常見並有效的戰術。李嘉誠在覬覦上九龍倉的同時,也垂青和記黃埔。他放棄了九龍倉,必然要把矛頭對準和黃。輿論皆說,和黃一役,足見李嘉誠是聰明絕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