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對象的種類有很多,如儲蓄、債券、股票、期貨交易、古玩交易、郵票交易等。其中證券交易投資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的證券投資可分為股票和債券兩個方麵。這兩種投資根據風險性、價格波動性、投資參與麵廣泛程度、收益大小及心理素質影響等特點,從求利心理的角度可以簡明地分析生意人在投資決策過程中基本的思路。
選擇投資對象,首先要對股票和債券的投資特點有所認識。債券投資與股票投資相比,後者的風險性要遠遠大於前者。後者的價格波動無論是速度還是幅度都比前者大很多。從收益的情況看,後者要比前者高得多。由此可以看出,證券投資風險和收益是成正比的。
敢於承擔大的風險,其收益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亦然。在決策投資對象的選擇過程初期,求利心理較重者在有充分的承擔風險性準備時,應多選擇股票投資。生意人的求利心理較輕,則沒有必要承擔很大的風險,那麼選擇債券投資雖然收益相對較少,卻也不失為一種穩妥可靠的行為。
無論生意人的從商角度、經營性質、經營規模、社會地位差異如何,其根本的出發點都是為了獲得回報。
生意人既然選擇了投資行為,則任何人都不能逃避求利這一最為基本的心理。如果所有的人沒有了求利心理,那麼就無需發展市場經濟,商戰中所有行為、心理上的研究也就無需存在了。
也許你在行動時隨時都可能犯錯誤,你所做的決定也難免失誤,但是絕不能因此而放棄自己追求的目標。你必須有勇氣承擔犯錯誤的風險、失敗的風險、受屈辱的風險。走錯一步總比一生中在原地不動要好一些。因為人向前走就可以獲得矯正前進的方向的機會。
3.敢於讓利,善於讓利
舍得就是先舍後得,舍不得就是不舍不得。要舍得投入,舍得讓利,舍得吃虧,同時敢於讓利,善於讓利。
李嘉誠的長實公司中標獲取中區地鐵車站上蓋發展權,使得“高高在上”的彙豐大班沈弼關注起地產“新人”李嘉誠來。他仔細研究了李嘉誠合作的意向材料,拍板確定長實為合作夥伴——此時,與李嘉誠中標地鐵上蓋不滿一個月。1978年,李嘉誠的事業再攀高峰,與彙豐銀行聯手合作,重建了位於中區黃金地段的華人行。
說起彙豐,港人無人不曉,所用的港幣幾乎全是彙豐銀行發行的。彙豐的中文全稱是“香港上海彙豐銀行”,創設於1864年,由英國、美國、德國、丹麥和猶太人的洋行出資組成,次年正式開業,後因各股東意見不合,相繼退出,成為一間英資銀行。現為一家公眾持股、在港注冊的上市公司,1988年股東為19萬人,約占香港人口的3%,是香港所有權最分散的上市公司。彙豐一直奉行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管理權一直操縱在英籍董事長手中。
當時的彙豐集團董事局常務副主席為沈弼(Michael Samdberg),李嘉誠尋求與彙豐合作發展華人行大廈,正是與沈弼接洽的,兩人還由此建立起友誼。香港經濟界的人常說:“誰結識了彙豐大班,就高攀了財神爺。”
彙豐是香港第一大銀行,又是以香港為基地的龐大的國際性金融集團。1992年,收購了英國米特蘭銀行的彙豐集團,其資產總值達21000億港元,躋身於全球10大銀行之列。1992年年底在港發行股票總市值為1399億港元,占香港全部上市公司總市值的10.5%。該年度,集團總盈利為129億港元。彙豐的聲譽,還不僅僅限於其強大的資金實力,它在香港充當了準中央銀行的角色,擁有港府特許的發鈔權。在數次銀行擠提危機中,彙豐不但未受波及,還扮演了“救市”的“白衣騎士”。
李嘉誠與彙豐合作發展舊華人行地盤,業界莫不驚奇李嘉誠“高超的外交手腕”。其實,熟悉李嘉誠的人知道,言行較為拘謹的李嘉誠,絕不像一位談鋒犀利、能言善道的外交家,亦不像那種巧舌如簧、精明善變的商場老手。他像一位從書齋裏走出來的中年學者,李嘉誠靠的是一貫奉行的“誠實”,以及多年建立的“信譽”,尤其是地鐵車站上蓋發展權一役,使他名聲大振,信譽猛增。所有這些,就是他與彙豐合作的基礎。
1974年,彙豐銀行購得華人行產權。因年代久遠,建築已十分陳舊;更因為華人行位於高樓林立的中環銀行區,原來的華人行大樓已日益變成“小矮人”。1976年,彙豐開始拆卸舊華人行,清出地盤,用於發展新的出租物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