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讓利與得利(1)(1 / 3)

顧及對方的利益是最重要的,不能把目光僅僅局限在自己的利上,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自己舍得讓利,讓對方得利,最終還是會給自己帶來較大的利益。

1.“讓”與“得”的富國境界

李嘉誠常說:“一個人一生非常短暫,一個人的價值不在於他擁有多少,而在於他幹了什麼,付出了什麼。”

一次,在取汽車鑰匙時,李嘉誠不慎丟落一枚2元硬幣,硬幣滾到車底。當時他估計若汽車開動,硬幣便會掉到坑渠裏。李嘉誠蹲下身欲拾取,旁邊一名印度籍值班見到,立即代他拾起。李嘉誠收回該硬幣後,竟給他100元酬謝。李嘉誠對此的解釋是:

“若我不拾這2元錢,讓它滾到坑渠,便會在世上消失。而100元錢給了值班,值班便可將之用去。我覺得錢可以用,但不可浪費。”

這件小事說明了李嘉誠的一種理財哲學,也說明了他的思維風格,那就是用社會總淨值的增損來判斷個人行為合理與否。隻要社會總淨值增加了,自己損失一點也不算什麼;相反,如果社會總淨值減少了,自己即使收獲了一定的財利也是損失。

不要小覷了著眼社會總淨值的思維方式,這是關係到國家富強的大問題。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有這樣一個重要論點:人以利為出發點對社會的貢獻,不一定比意圖改善社會的人的貢獻小。這樣的“自利”或者說“自私”就有幾分可愛了。因為如此“自私”能給別人帶來利益,自己的“利”和別人的“利”加起來,社會總淨值必然會增加,國家自然富強。

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會。“不患寡”,就是不怕社會積弱;“患不均”,就是怕別人比自己好。別人好了,我要想辦法讓他不好,雖然這樣做對我也沒利。“內耗”的結果是沒有“利”的,隻是和沒有“利”的別人組成了一個不均型的“寡”的社會。

用社會總淨值衡量,也能說明製造假冒偽劣產品的行為為什麼可惡。製假販假的人可能獲利,但假貨造成的資源和人力成本的浪費,最終造成的是社會總淨值的減少。如果任其發展,勢必削弱國力,一部分借此先富起來的人和其他被剝奪了財富的人組成的是一個不均型的“寡”的社會。

李嘉誠的境界是富國的境界。他的心態既是傳統文化的異質,也是不規範的市場經濟文化的異質,值得我們好好揣摩。

2.把握求利心態很重要

人應該懂得在適當的時機和地點,以適當的方式來運用他的青春、財富、實力、精力和學識為自己和他人謀福利,人也應該有足夠的勇氣承認自己的弱點,有勇氣麵對自己的恐懼感,在失敗時正氣凜然,在成功時謙虛溫和。

任何企業的經營都包括投資,投資是保證企業再生產過程連續進行和不斷擴大再生產過程的求利法,是由在原有投入資本的基礎上能夠進一步獲取利潤的增值動機引發的。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創新,企業投資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在企業經營中的地位也在逐漸提高。

企業經營在經曆一個階段之後,由於產品源源不斷地投入市場,直到銷售完畢、收回投資和獲取利益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在此期間內企業仍要正常進行經營,因此連續投資是必不可少的。生意人在求利心理的支配下,通過對近期市場調研、消費者對產品的真實反映、銷售額的增減、中遠期市場預測以及此產品的再生產必要性分析等,來決策投資的數額及投資時間的長短。

通過擴大再生產追求更大利潤,是生意人經營過程中求利心理的一個具體表現,此種投資是在原有規模基礎上產生的。決策擴大再生產投資,需要生意人有良好的求利心理。此種投資的風險性相對較大,如果由於求利心過高,投入資金的數額超出正常心理的把握範圍,造成產大於銷,便會出現產品積壓、資金凝滯、勞動力過剩等一係列經營危機。反之,求利心過小,也是不可取的。如果投資風險降低了,但由於心理把握不當,沒有及時抓住可乘戰機獲取客觀上應得的利益,使投資的效果並不顯著,這也是失敗的投資。

在商品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金融行業中的投資行為已被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欣賞。據統計,美國參與證券投資的人數已超出人口總量的三分之一。我國的市場經濟在改革開放大趨勢的推動下,加入證券投資行列中的人數正以很快的速度遞增。趣味性和挑戰性雖然是證券投資很吸引人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它抓住了生意人最基本的求利心理。

在求利心理的驅使下,生意人最初作出投資決策的動機是有所不同的。投資動機可分為保值、融資、投機、控股等幾個方麵。由於這些動機相互間存在著很大差異,生意人在投資對象的選擇上也就隨之產生了各自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