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富貴與博大(1)(1 / 3)

我的錢來自於社會,也應該用於社會,我已不再需要更多的錢,我賺錢不是隻為了自己。為了公司,為了股東,也為了替社會多做些公益事業,把多餘的錢分給那些殘疾及貧困的人。

1.內心的財富才是真財富

李嘉誠說:“能夠在這個世上對其他需要你幫助的人有貢獻,這個是內心的財富,也是真財富,任何人拿不回來。否則,也不過是‘富’而不‘貴’。”

“丹青不知老將盡,富貴於我如浮雲。”這兩句詩是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中的名句,表達的是作者對灑脫放達和怡然自得的人生的向往。“富貴於我如浮雲”這句話的真正來源是孔子的《論語》:“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意思是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是樂在其中的。那些不義之財,在我看來就好像浮雲一樣。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句座右銘讓李嘉誠幾十年來始終保持對公益事業的激情。

李嘉誠在公開場合多次聲明,真正的“富貴”,是作為社會的一分子,能用金錢讓這個社會更好、更進步、更多的人受到關懷。

在李嘉誠心中,公益事業帶來的快樂遠遠大於財富,他說:“當你離開這個世界的前一段時間,你能夠快快樂樂地回想起,這一生雖然人家也為我服務很多,但我也為人家服務不少,那麼,你就會真真正正快樂。”

“財富不是單單用金錢來衡量的。能夠在這個世上對其他需要你幫助的人有貢獻,乃真財富。因為金錢的財富,你今天可能漲了,身價高很多,明天掉下去了,你的財富可以一夜之間變為一半。隻有你做出使世人受益的,這個是真財富,任何人拿不回來。”

“最要緊的就是內心世界,你會感到世界上有很多不幸的人,那麼,你能夠做得到的,你這一生應該好好盡心盡力去做。你明明有多餘10倍、100倍都不止的錢時,為什麼不做這件事情?這使得一生有意義得多。我如果再有一生的話,我還是走這條路。社會要進步,離不開支持關懷,這方麵,你可以帶給很多的百姓幸福安樂。”

“財富不是單單用金錢來比擬的。衡量財富就是我所講的,內心的富貴才是財富。如果讓我講一句,‘富貴’兩個字,它們不是連在一起的,這句話可能得罪了人,但是,其實有不少人,‘富’而不‘貴’。真正的‘富貴’,是作為社會的一分子,能用你的金錢,讓這個社會更好、更進步,使更多的人受到關懷。所以我就這樣想,你的貴是從你的行為而來。”

“貴是從你的行為而來。所以,如果你去看我們中國的很多哲學家,他是講‘貴為天子,未必是貴’,‘賤如匹夫,不為賤也’,主要是一個普通大眾,從事低下工作,未必是賤,而天子也不一定是貴。主要是看你的一生所做的事,所講的話,怎麼樣對人對事,這個是我自己領悟出來的。”

有的人,他雖然非常長壽,但是,並沒有做出有益於他人的事情,所以他這一生是有一點浪費。如果有的人雖然年紀非常輕就去世了,但是他對我們這個社會有非常好的貢獻,所以,他雖死猶生。最要緊的是內心的富貴,一個人有了衣食住行這個條件之後,應該對社會多一點關懷,或者說義務,或者說責任。

2.創造財富,奉獻財富

李嘉誠曾說:“如果能夠在支持醫療、教育方麵幫助很多的話,你叫我給他叩頭都可以。”

李嘉誠是香港首富、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富豪之一,也是社會公益事業不遺餘力的支持者。他不僅把他的慈善事業稱為他的“第三個兒子”,更是作為他晚年“富且貴”的一種精神追求。

有人說,李嘉誠有兩個事業。

一個是拚命賺錢的事業——李嘉誠“王國”的業務遍布全球50多個國家,統領約22萬名員工;他經營著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享有著頂級地產商和零售商的美譽;擁有著最大的手機運營商的頭銜……

另一個是不斷花錢的事業——“李嘉誠基金會”由1980年成立至今,捐款已近80億港元。2006年8月,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未來將把1/3的個人財產捐作公益慈善之用,有關資產會放入“李嘉誠基金會”。據《福布斯》2006年全球富豪排行榜資料,李嘉誠個人的財富約188億美元(約1500億元),1/3即約500億元。

作為中國商業界的成功典範,為什麼李嘉誠會以如此巨大的熱情投入公益事業呢?這與他少年時的經曆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