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期間,幼小的李嘉誠跟著父母來到香港。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他的父親去世了,因此,他12歲便輟學到社會上謀生。回憶起童年的經曆,李嘉誠早就下了決心:“如果有一天,假如我的事業可以達到某種程度,我就要為醫療事業做一點事。無論什麼國家,什麼政策,教育都是最重要的。教育能夠令社會進步,而醫療是一種關懷。如果一個社會有進步,有關懷,這個社會就非常和諧,也會充滿理想,充滿關心和愛。”
經過奮鬥,他的事業終於“達到了某種程度”,開始“心有餘力”了,他便開始熱心公益,支持內地及香港的教育醫療事業。把基金會當成“第三個孩子”,致力於公益事業。
李嘉誠常常捐助上億元的巨資,用來造橋鋪路、興辦教育、支援醫療、讚助科研、弘揚文化、賑濟災民、造佛像、修寺廟等等公益活動。他於1980年成立李嘉誠基金會,借以對教育、醫療、文化、公益事業做更有係統的資助。李嘉誠基金會的項目為不少人所熟悉,包括為內地偏遠地區貧困病人提供“醫療扶貧”行動;推出全國寧養醫療服務計劃及捐資籌建和發展長江商學院等。李嘉誠經常把基金會稱為自己的“第三個孩子”,甚至說:“如果能夠在支持醫療、教育方麵幫助很多的話,你叫我給他叩頭都可以。”
財富人生,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感覺。“身心托付天下大,財富回報社會生”,這是新一輪財富修煉,更是財富人生的圓滿寫照。如果說創造財富是一種苦樂相濟的體驗,那麼,奉獻財富便是一種情有獨鍾的享樂,“聚財的苦楚自己攬,創富的甜果大家品”;“錢財之枝結金銀之果,美德之樹長名望之根”;“贈出金錢心坎富,撿來好話嘴不貧”。隻有兼收並蓄,才能不斷開拓美好的財富前程。
3.以平和心態顧全大局
人不能隻是考慮自己的事情,還要考慮別人,考慮整體。
把一件事情做成功是不容易的,以平和健康的心態去麵對成功則更不容易。很多人做生意一旦有了一定的資本,就會自我膨脹,覺得自己了不起,誰都不放在眼裏,這樣往往會吃大虧。李嘉誠向內地投資時,已經是成功人士,但他卻從來沒有認為自己就是一切,自己做的事情都正確,相反,他總是不斷地提醒自己,凡事應以大局為重,以利國利民為重。而這一點充分表現在他對內地的一次投資活動中。
1992年6月,北京市政府向外界表示,可以考慮與外商合作王府井舊城區改造工程。一時間,香港各大財團聞風而動,都想分得一杯羹。
眾所周知,王府井是首都北京最繁華、曆史最悠久的商業區,地位有如上海的南京路、香港的銅鑼灣。一般來說,在這些黃金地段,想找一間鋪麵都是難上加難。現在居然有希望獲得以公頃計算的大幅土地租用權。眾多地產大亨們喜出望外,誰也不想放過這一千載難逢的良機。要知道,如果能擁有王府井的一塊土地,就等於擁有了一個聚寶盆。
1992年6月25日,李嘉誠、郭鶴年在上海閘北聯手搞定一塊土地後,共同乘機飛往北京,於26日與北京市政府在人民大會堂簽署意向書。簽約的雙方分別是香港嘉裏發展公司和北京東城區房地產公司。
郭鶴年身為香港嘉裏發展公司主席,在香港的名氣雖說不如李嘉誠,卻是大馬首富。李、郭兩人能如此神速搞定這麼大的項目,是他們多年來在內地耕耘(捐贈與投資)的結果。
位於王府井大街南口的這塊地皮麵積共5.11公頃,可規劃建築總麵積14萬平方米,計劃建成亞洲乃至世界一流的商業中心。
雙方簽署的意向書中並未涉及該項目的地價、投資金額、工期、物業規劃等內容,可見合作意向是在匆忙中敲定的,細節有待以後再談判。消息傳來,在香港各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人們逐漸把李嘉誠看成神了,似乎世界上沒有他辦不成的事。
然而,形勢卻在時刻變化著。1993年,因經濟發展過熱,中央政府決定加強宏觀調控,壓縮基本建設規模。這意味著要與北京方麵談妥這一項目,將會異常艱難。麵臨此境,不大善於談判的郭鶴年知難而退,留下李嘉誠孤身應對。一時間,發展王府井地盤物業的控股權便順勢完全落入“長實”手中。
李嘉誠依然信心十足,再一次運用他非凡的智慧與談判技巧,使得有關立項、規劃等異常繁雜的手續在1993年間全部獲得市政府的批準。該建築被正式定名為東方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