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間,李嘉誠捐資2200萬港元,用於興建潮安縣醫院和潮州市醫院,大大改善了潮州的醫療條件。其後,李嘉誠積極響應市政府發起的募捐興建韓江大橋活動。李嘉誠捐款450萬港元,名列榜首,莊靜庵(其舅父、嶽父)居其二,陳偉南(香港屏山集團主席,飼料大王)列第三。共集善款5950萬人民幣,大橋於1985年奠基,1989年竣工。在大橋東側筆架山,有一座韓江大橋紀念館,在捐資芳名榜中,李嘉誠彩色大照位於正中。
李嘉誠還多次捐善款,資助家鄉有關部門設立醫療、體育、教育的研究與獎勵基金會,每筆數額10萬~150萬港元不等。李嘉誠慷慨解囊,善舉義行,在家鄉廣為流傳。尤令人稱道的是,他淡泊功名,保持低調。他不同意以他的名字為潮安、潮州兩醫院命名。1983年元宵節,家鄉政府有多項包括潮安、潮州醫院在內的工程落成與開幕剪彩儀式,李嘉誠不願參加剪彩活動。最後在有關領導的多次勸說下,才在開幕前的一分鍾趕往醫院剪彩。
李嘉誠在香港也是一個大慈善家。
從1977年起,他先後給香港大學等幾個國家教育機構及基金會捐款5400多萬港元;1984年,他捐助3000萬港元,於威爾斯親王醫院興建一座李嘉誠專科診療所;1987年,他捐贈5000萬港元,在跑馬地等地建立三間老人院;1988年,捐款1200萬港元興建兒童骨科醫院;對香港腎髒基金、亞洲盲人基金、東華三院捐資共1億港元; 20世紀80年代至今,對香港社會福利和文化事業的幾十家機構捐善款逾1億港元。
李嘉誠在商業上的輝煌業績,以及在公益事業上的慷慨之舉,為他贏得無數的榮譽。國家領導人多次接見他,高度讚揚他為國為家鄉做出的貢獻。
李嘉誠有個宗旨,“發達不忘家國”,“辦公益事業乃是我分內之天職。”他認為“沒有錢是辦不成事的”,但“金錢卻也不是萬能的”、“對有些地方、有些事,就是有了錢也不能解決問題的”、“隻要我捐出的有限的錢,能為社會帶來較大的益處,我就終身無悔”、“我當努力辦實業,隻有盈餘多了,才能拿出多一些的錢,用於社會”……
7.錢,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李嘉誠說:“我的錢來自社會,也應該用於社會,我已不再需要更多的錢,我賺錢不是隻為了自己。為了公司,為了股東,也為了替社會多做些公益事業,把多餘的錢分給那些殘疾及貧困的人。”
許多經商者有時對錢財看得很重。他們認為,自己辛辛苦苦創業,掙點兒錢實屬不易。而智慧的經商者卻把錢財看得很淡,他們解囊相助,慷慨捐助公益事業。他們的這種做法值得經商者借鑒。
香港著名商人李嘉誠就是這樣一位熱心公益事業的人。
李嘉誠長期以來懷著這樣一種思想,錢來自於社會,應該用於社會。因此,無論自己在生意場上是否順利,他都將對社會的責任放在重要的位置。
李嘉誠說:“一個發了財的人,不應該隻顧自己的揮霍,也不應該當守財奴,更沒有必要把財產遺留給自己的子孫!”而“應該為社會多做一些公益事業。把多餘的錢分給那些殘疾及貧困的人。特別是要用在教育和醫療方麵……”
1992年8月16日,李嘉誠與中國殘聯主席鄧樸方會晤。他對鄧樸方說:“我和兩個孩子經過考慮,再捐一億港元,五年內把內地四百九十多萬患者的疾病全部治好。我掙錢,你為殘疾人辦事。”我國華東地區大雨成災時,李嘉誠以長實集團四大公司名義捐款5000萬港元賑助華東災區。他說:“過去,對公益事業,我一般以私人名義去做。這次,以公司的名義,則別有深一層的意義。作為以中國股東為主的香港公司,應該用最快的時間對中國的緊急呼籲做出反應。中國人要比外國人更快、更自覺地做這件事情!我希望藉這一快速反應,能起到一點兒引導作用。”
他謙虛地表示:“我們捐出的錢,和國家所需要的數目相差還很大,但希望小小的貢獻能起一點兒好作用。”
德國著名詩人歌德曾說過:“你若要喜愛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愛因斯坦也曾經這樣說過:“人隻有貢獻於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工作上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意義。”把人的社會價值確定為貢獻,是馬克思主義曆史哲學在對人與社會互助關係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對人的社會價值本質的正確揭示。可見,奉獻主要體現於個人對他人和社會需要的滿足,即體現於人的社會價值。李嘉誠正是在慷慨捐助一項又一項公益事業的同時,完善著自己的奉獻哲學,實現著人生更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