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富貴與博大(3)(3 / 3)

“隻有博大的胸襟,自己才不會那麼驕傲,不會認為自己樣樣出眾,承認其他人的長處,得到他人的幫助,這便是古人所說的‘有容乃大’的道理。”

附錄

1.專訪李嘉誠:不停息的變革者

2003年10月13日,無論如何,眼前的李嘉誠都令我略感意外。沒錯,我早已熟悉這張麵孔與他鼻梁上幾乎具有傳奇色彩的黑框眼鏡。他的熱情握手與燦爛笑容,也令人感到舒適。但是,這個溫和的人是否真的就是《亞洲周刊》眼中“亞洲最有影響力的人”,或是《福布斯》坐標係中世界排名第五的商業領袖?

“我不是個偉大的人。”在評價自己時,李嘉誠保持著一貫的謙虛,他的真誠表情使人相信,這種謙虛完全發自天性,其中甚至蘊涵著對自己的純真的想法。幾代華商在李嘉誠的鼓舞下成長,他為所有後來者樹立了一個無法超越的坐標,而一些簡單的數字與排名很可能淹沒他本人的真正價值所在。他的財產是100億還是80億?他的財富排名是第10位還是第73位?人們永不厭倦地談論著這些。對於香港人來說,他們不止談論這些,他們還準備隨時追隨這位不喜歡亂講話的商業巨子的每一個行動。在那座700萬人口的城市中,他被稱作“超人”——在一個由自由市場、民主政體與數碼科技締造的現代之都中,他是“夢想”的製造者,這種矛盾多少令人想起格林斯潘之於美國。沒人比75歲的李嘉誠的個人經曆更能折射出香港在過去50年的興衰,從塑膠花大王到地產大王再到新經濟的倡導者,他不僅完美地演繹了一個勵誌的故事,更是華人資本崛起的標誌,也是香港麵對不同的潮流進行自我轉變的折射。

而在更廣闊的華人世界,他的意義似乎更為重要。他幾乎是惟一逃脫了亞洲商業人物普遍性弱點的一位。財閥,這一不無貶義的詞彙,長期被使用在東南亞最富裕的人身上,除去巨額的財富,它更代表著一種家長式、封閉、充滿著陰謀與權力鬥爭的企業模式——沒人能說清楚這些財產如何獲得,並被如何支配。財閥本人則被抽象成貨幣本身,他既不代表著成熟的商業精神,也與商業世界的未來潮流格格不入。而李嘉誠則一直致力於塑造另一種形象。他不僅影響著香港經濟——經營世界上最大的港口、麵向中國內地的輸電線、擁有大量的地產……他還從不厭倦地參與著世界性的商業遊戲,他的商業帝國已經遍及38個國家。或許他在上世紀80年代的全球並購舉動仍未引起足夠的注意,但當時間到了90年代,他已成為國際資本舞台最不容錯過的角色之一。他在Orange公司上的冒險令人難忘,那次交易使他至少賺取了1200億港幣,當他在2003年收購環球電訊的幾次起伏中,所有西方媒體似乎都在驚呼:“我們是否應該害怕李嘉誠。”在電信業的3G之爭中,和記黃埔的勢力遍布英國、意大利、瑞典、澳大利亞、以色列、奧地利以及中國香港,如果電信業的另一場革命可能到來,惟一的革命者隻能是李嘉誠。在2003年9月28日接受記者采訪時,他頗有信心地說:“未來幾個月,這種變革即將出現。”總之,通過上個世紀90年代一連串令人矚目的行動之後,李嘉誠已經毫無愧色地躋身全球最閃耀的商業領袖的行列,在2003年《福布斯》全球最具影響的富人榜中,隻有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等排在他前麵,而著名的沙特阿拉伯的王儲阿爾瓦利德·塔拉爾則位居其後,我們不得不說,將李嘉誠稱之為“亞洲的沃倫·巴菲特”多少低估了他的影響力。

李嘉誠似乎不在意這一切,就像他在采訪中所說:“我從不擔心我在曆史中的角色。”他身上存在著一個顯著的矛盾:他的事業與經曆擁有典型的好萊塢電影式的情節——財富、權力、名聲與時代風雲,但他卻以罕見的低調方式行事。他的一些生活細節盡人皆知,比如,他喜歡將手表調快15分鍾,他自己的住宅沒有遊泳池,他的兩個兒子在上學時隻有有限的零用錢。在9月28日的采訪結束時,他也不忘抬起腳,提醒我們這雙鞋他已穿了多年。在身價百億之後,他仍過著清教徒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