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富貴與博大(6)(1 / 3)

為了給父親治病,李嘉誠一家生活相當清貧。兩頓稀飯,再加上母親去集貿市場收集來的菜葉子,便是一天的“美食”。1943年那個寒冷的冬天,李雲經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臨終前,他哽咽著對李嘉誠說:“阿誠,這個家從此就隻有靠你了,你要把它維持下去啊!”

此外,李雲經知道未成年的兒子未來更需要依靠親友的幫助,同時又不希望兒子抱有太多的依賴心理,因而留下了“貧窮誌不移”、“做人要有骨氣”、“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等遺言。

父親的熏陶和遺訓,李嘉誠永生不忘,時刻銘記在心,並伴隨他一生的風風雨雨,使他終身受益無窮。但與此同時,父親沒有給李嘉誠留下一文錢,相反,他給李嘉誠留下了一副家庭的重擔。後來有一個記者問起李嘉誠:“請您說說一個人的成功是不是跟從小的誌向有關,而一個人的誌向是不是天生的?”

李嘉誠回答說:“我自小便很喜歡念書,而且很有上進心。那時候,我就暗暗地發誓,要像父親一樣做一名桃李滿天下的教師,但是由於環境的改變,貧困生活迫使我孕育了一股強烈的鬥誌,就是要賺錢。可以說,我拚命創業的原動力就是隨著環境的變遷而來的。

當我14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我要肩負家庭的重擔,因為我是長子,而父親並沒有留下什麼給我們,所以讀書是絕對沒有可能了。賺錢是迫在眉睫的事,這樣誌向就有了改變。而且在接下來進入社會開始工作的日子裏,我有韌性,能吃苦,因為我不計較個人得失,隻是努力工作,努力向上,再加上忠誠可靠,因此一路進步,薪金也一路增加。”

創業能力2:挑戰自我

隻有把自己當做對手,不斷超越自我,才能成就大事。古往今來,無數人都有過與李嘉誠類似的痛苦經曆,但是能夠成就大業的人寥寥無幾。很多人一旦困難過去,就隻求安逸了。

與此不同,李嘉誠在痛苦的經曆過去以後,不斷地給自己施加壓力,向自己提出挑戰,不允許自己有貪圖安逸之想。如果說艱苦的環境激發了李嘉誠的鬥誌和潛能,那麼這種不斷的自我挑戰則使他得到了最好的經商鍛煉,極大地增長了他的才幹。

李嘉誠在長達數年之久的打工仔生涯中,先後做過多種工作,從服務行業跳到技術行業,又從技術行業跳到推銷行業,每換一次工作,都經過深思熟慮,都是對自己的一次挑戰,其中最能體現其挑戰自我精神的是在塑膠褲帶公司的經曆。

李嘉誠來到塑膠褲帶公司做一名推銷員時,塑膠褲帶公司有7名推銷員,數李嘉誠最年輕,資曆最淺,顯而易見,這是一種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競爭,是一種劣勢條件下的不平等的競爭。

李嘉誠心高氣傲,他不想輸於他人,他給自己定下目標:3個月,幹得和別的推銷員一樣出色,半年後,超過他們。李嘉誠自己給自己施加壓力,有了壓力,才會奮發拚搏。

堅尼地城在港島的西北角,而客戶,多在港島中區和隔海的九龍半島。李嘉誠每天都要背一個裝有樣品的大包出發,乘巴士或坐渡輪,然後馬不停蹄地走街串巷。別人做8個小時,他就做16個小時。

李嘉誠做任何事,都會感謝過去生活對他的磨礪。他不屬那種身強體壯的人,更像一個文弱書生,背著大包四處奔波,實在強勉其難。幸好他做過一年茶樓跑堂,拎著大茶壺,一天十多個小時來回跑,練就了腿功和毅力。他在茶樓養成了觀察人的習慣,現在做推銷正好派上用場。他在與客戶交往之時,不忘察顏觀色,判斷成交的可能性有多大,自己還該做什麼努力。

要做好一名推銷員,一要勤勉,二要動腦——李嘉誠對此有深切的體會。正是這兩點,使他後來者居上,銷售額不僅在所有推銷員中遙遙領先,而且是第二名的7倍。

李嘉誠做事,從來是不做則已,要做就做到最好;不是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就算了,而是在本職工作內幹出非凡的業績的同時,還利用推銷行業的特點,捕捉了大量的信息。他注重在推銷過程中搜集市場信息,並從報刊資料和四麵八方的朋友那兒了解塑膠製品在國際市場的產銷狀況。經過調研之後,李嘉誠把香港劃分成許多區域,把每個區域的消費水平和市場行情,都詳細記在本子上。他對哪種產品該到哪個區域銷售,銷量應該是多少,一清二楚。

李嘉誠經過詳細分析,得出了自己的結論,然後建議老板該上什麼產品,該壓縮什麼產品的批量。他協助老板以銷促產,使塑膠公司生機盎然,生意一派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