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富貴與博大(6)(2 / 3)

李嘉誠因此於一年後被升為部門經理,統管產品銷售。這一年,李嘉誠年僅18歲。兩年後,他又晉升為總經理,全盤負責日常事務。李嘉誠逐漸成為塑膠公司的台柱,成為高收入的打工仔,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他20歲剛出頭,就升到了打工族的最高位置,確實令人豔羨。到了這一步,李嘉誠似乎應該心滿意足了,然而,在他的人生字典中沒有“滿足”二字。正幹得順利的他,再一次跳槽,重新投入社會,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開始新的人生搏擊。

隻不過,這一次,李嘉誠不是到另一家企業去打工,而是要開創自己的事業——他要辦一個工廠,自己當老板!

創業能力3:要做自己的老板

要想成就大事,你就應首先拋開身邊的“拐杖”獨立自主。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麼你最好埋葬你的雄心壯誌,一輩子老老實實做個普通人。

艱苦創業,使自己的事業從無到有,是每一個創業者必經的過程,也是人生的一個重大挫折。一生成敗,係於一發,不能不慎重萬分。

李嘉誠選擇塑膠業作為發展方向,是基於兩種考慮。首先,他在塑膠公司積累了充分的全盤經營塑膠廠的經驗,這完全可以作為創業的本錢。

其次,塑膠業在當時世界上尚屬新興產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塑膠製品加工容易,投資少、見效快,適宜小業主經營。塑膠原料從歐美日進口,產品既可在本地市場消化,又可擴展到海外,銷售渠道比較廣。這確實是一項很有潛力的行業。

由此可見,不管我們是在打工,還是在自己創業,都有必要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前景有清醒的認識。經營往往受非人力所能左右的客觀因素影響,我們應該明察善斷,未雨綢繆。

創業之初,首先麵臨的就是資金問題。

李嘉誠打工時間沒有幾年,而且他打工的薪水也不是很高。他每賺一筆錢,除了日常必用的部分外,全部交給母親,以維持全家人的生活,並沒有太多的積蓄。

據他的同事、朋友回憶,李嘉誠從未奢侈過一回。他外出從來都吃大眾餐,他的衣著,沒有一件稱得上是高檔的。不過,李嘉誠從不認為他的積蓄,是他自己省出來的,他總是對他人說:“我之所以能拿出一筆錢創業,是母親勤儉節約的結果。我每賺一筆錢,除日常必用的那部分,全部交給母親,是母親精打細算才維持了全家的生活。我能夠順利創業,首先得感謝母親,其次要感謝那些幫助過我的人。”

後來,他好不容易湊了5萬港元創業資金。其中較大的一筆,是他幾年來推銷產品的提成,另外還有一部分是向親友借來的。李嘉誠無論在工作中,還是在日常交往中,都給別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大家都覺得他誠實穩重,將來定會大有前途,都樂意資助他創業。所以,在借錢時,並沒費太多的周折。

李嘉誠雄心勃勃,對自己的未來抱有極大希望,因此很想給自己的塑膠廠起一個響亮的名字,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了中華民族的驕傲——長江。於是,他就把廠名定為“長江”。資金有了,廠名有了,廠房在哪裏呢?這個問題必須解決。李嘉誠從港島到九龍,跑了一個多月,才在港島東北角筲箕灣租借了一間破爛不堪的廠房。

當時,數十萬內地人湧到香港,使香港的房產一下子水漲船高,房租高得嚇死人,李嘉誠手頭的資金實在太緊張,他隻能找最廉價的廠房,暫且建起廠來再說。筲箕灣山青水秀,但比較偏僻,交通不便,實在不是辦工廠的好地方。但就是這樣的地方,也讓李嘉誠費了一番周折。

李嘉誠當然也明白辦工廠應該選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但誰讓自己窮呢?正因為偏僻,所以租金較低。幾經討價還價,李嘉誠便租下了這間廠房。

李嘉誠想,創業之初,到處都需要錢,就這麼點錢還是盡量用在生產上,等以後羽毛漸豐、收入有餘時,再遷入市區吧。然而,這間廠房實在破舊不堪,窗戶幾乎沒有一扇完好無損的,不是玻璃破碎,就是風鉤脫落,房頂上到處都是天窗。香港春夏兩季雨水特別多,雨水經常漏瀉得遍地都是。

廠裏的壓塑機是從舊貨市場上買來的,是歐美淘汰的第一代塑膠設備,落後得不能再落後了。就是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李嘉誠開始了自己艱辛的創業曆程。

創業能力4:吃苦耐勞

李嘉誠始終信奉“勤能補拙”,相信吃苦耐勞是創業的重要資本。雖然身為老板,他仍是當初做推銷員時的那種老作風,每天工作16個小時。

他最初的時間是這樣安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