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富貴與博大(6)(3 / 3)

每天大清晨就外出推銷或采購,由於交通不便,等他趕到辦事的地方,別人正好上班。

他從不打的,距離遠就乘公共巴士,路途近就雙腳行走。他的性情,是那種溫和沉穩、不急不躁的人,但走起路來卻快步如風。

中午時,李嘉誠急匆匆地趕回筲箕灣,先檢查工人上午的工作,然後跟工人一道吃簡單的工作餐。沒有餐桌,大家都是蹲在地上,或七零八落找地方坐。

當然,這樣的日子並沒有過太久,當長江廠剛一盈利時,李嘉誠就抽出錢來,盡量改善夥食質量和就餐條件,以穩定員工隊伍。

李嘉誠常說自己是個吝嗇之人,他的部下卻說他“慳己不慳人”。他一片真誠對待員工,使長江廠具備了穩固的凝聚力。草創時期的長江廠雖然條件異常艱苦,卻基本沒有工人跳槽。後來,長江廠遇到困難,工人們一樣同心同德,共渡難關。員工是企業的根本,善待員工,是從小做大的一條基本原則。道理很簡單,員工與老板相比,最大的賺家當然是老板。

創業開始後,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充分挖掘資金、設備和人員的潛力,創造出更多更大的效益。創業初期的一天,李嘉誠閱讀一份外國塑膠雜誌時,敏銳地捕捉到了一個商機。他發現這份雜誌上登載的一部製造塑料瓶的機器,可以造出質量優良而又適合香港市場的產品。

李嘉誠立即著手進行了周密的市場調查,他發現全香港還沒有這種機器。人無我有的意識立刻占據了李嘉誠的頭腦,他決定以最快的速度與這個外國廠家聯係購買。然而,這種機器需要預先訂購,而向外國訂購,不僅訂貨周期長,而且價錢十分昂貴。

可這種機器的潛在效益實在令李嘉誠欲罷不能。於是,他果斷地決定自己動手研製這種機器。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研究,反複試製,李嘉誠竟然真的造出了這種機器,投入使用後,運行效果良好,很快便生產出了新產品。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李嘉誠那種捕捉市場信息的敏銳目光和搶占市場的超前意識。

另外,李嘉誠這種敢於嚐試的決心也值得欽佩。一點研製經驗都沒有的他,竟然造出了機器。這在常人看來簡直是奇跡。其實,常人之所以覺得這也難,那也難,是因為沒有去嚐試,一旦投入地去嚐試,也許發現事情比自己想象的要簡單得多。

李嘉誠身為老板,同時又是操作工、技師、設計師、推銷員、采購員、會計師、出納員。草創階段,什麼事都是他一手操持。晚上,李嘉誠仍有做不完的事:他要做賬,要記錄推銷的情況,規劃產品市場區域,還要設計新產品的模型圖,安排第二天的生產。

盡管如此忙碌,李嘉誠依然不忘業餘自學。李嘉誠的心中有危機感:塑膠業的發展日新月異,新原料、新設備、新製品、新款式源源不斷地被開發出來,如果不盡快補充新知識,將會被時代所拋棄。

為節省時間,李嘉誠吃在廠裏,住在廠裏,一星期回家一次,看望母親和弟妹。李嘉誠就這樣事必躬親,不僅節省了許多不必要的開支,也使他對全廠每一個環節的情況都了如指掌,管理十分細致。此外,做老板的這般拚命,也給全廠員工起到了榜樣作用。

樣品生產出來後,李嘉誠親自出馬推銷,這對他來說是輕車熟路,效果也很明顯。隨著第一批產品順利地銷出去,一批又一批訂單接踵而來。

決斷能力1:把失敗的教訓變為成功的經驗

千萬不要把失敗的責任推給你的命運,要仔細研究失敗的實例,如果你失敗了,那麼繼續學習吧。李嘉誠的成功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其間也有過慘痛的經曆。

正當李嘉誠在塑膠花生產中春風得意之時,突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風浪。一家客戶宣布他的塑膠製品質量粗劣,要求退貨。李嘉誠不得不冷靜下來,承認質量有問題。他知道他太急躁了,在經營決策上一味貪大求功,追求數量,而忽視質量問題。

李嘉誠手中仍攥著一把訂單,客戶不斷打電話催貨。李嘉誠騎虎難下,延誤交貨就要罰款,連老本都要賠進去。他親自蹲在機器旁監督質量,然而,靠這些老掉牙的淘汰機器,要確保質量談何容易?又加上大部分工人,隻經過短暫培訓就當熟練工使用,他們能夠操作機器將製品成型,就已是很不錯了。

而這時,塑膠製品早已過了“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好年景,用戶變得挑剔起來。塑膠工廠日益增多,競爭也日益激烈。競爭的法則是優勝劣汰,粗劣的產品必然會被逐出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