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富貴與博大(7)(1 / 2)

危機之中的李嘉誠,真正體會到做老板的難處。他曾做過塑膠褲帶公司總經理,全盤掌管日常事務,可重大決策仍是老板拍板。現在身為一業之主,就要承擔一切風險責任。

企業的主人,就像一船之長,任何失誤,都可能給航船帶來滅頂之災。李嘉誠承認,他創業之初不是個出色的船長。他說,人們稱我是超人,其實我並非天生就是優秀的經營者,到現在我隻敢說經營得還可以,我是經曆過很多挫折和磨難,才悟出一些經營的秘訣的。

李嘉誠又一次陷於人生的大磨難中。倉庫裏堆滿因質量欠佳和延誤交貨退回的玩具成品,這些客戶紛紛上門要求索賠,還有一些新客戶上門考察生產規模和產品質量,見到這種情形扭頭就走。業中人常說:“不怕沒生意做,就怕做斷生意。”長江廠正處於後一種情景,李嘉誠急如熱鍋上的螞蟻。

產品積壓,沒有現錢,原料商仍按契約上門催交原料貨款。李嘉誠上哪去弄這筆錢?他被逼急了,就說:“我實在拿不出錢,你們把我人帶走。”

原料商笑道:“你想得美?我們要你幹什麼?我們要的是錢!”原料商揚言要停止供應原料,並要到同業中張揚李嘉誠“賴貨款的醜聞”。這又是一道殺手鐧。

牆倒眾人推。銀行得知長江廠陷入危機,派職員來催貸款。給弄得焦頭爛額、痛苦不堪的李嘉誠不得不賠笑接待,他懇求銀行放寬期限。銀行掌握企業的生殺大權,長江廠麵臨清盤的邊緣。

長江廠隻剩下半數產品尚未出現質量問題,開工不足,不得不裁減員工。部分被裁員工的家屬上門哭鬧,有的賴在辦公室不走,車間和廠部沒有片刻安寧。留下的員工人心惶惶,為長江廠的前途,更為自己的生計憂心忡忡。可想而知,李嘉誠為平息這場人為的災難付出了多少努力。好在他終於挺過來了。

經曆過這次挫折和磨難,李嘉誠又成熟了許多。他知道,長江號航船,隻能說暫時避免了傾覆之危,隻能說取得了一次小小的勝利。今後的航程,還會遇到急流險灘、暗礁風暴,作為船長,切不可陶醉在小小的勝利之中,須胸懷大誌,頭腦冷靜,行為穩重。因此,他給自己立下座右銘:“穩健中尋求發展,發展中不忘穩健。”

李嘉誠遭遇的危機說明,成功者並沒有天生的把握機遇的能力,他們隻不過是在平時多留心、多觀察、多思考,善於積累知識、總結經驗教訓而已。

決斷能力2:爆發出趕超對手的雄心

沒實力的商人,總是想辦法強化自己的實力;有實力的商人,則善於在關鍵時刻爆發出趕超對手的雄心。

這個問題說起來極容易,如果可能,誰不願使事業不斷發展壯大、誰甘心老守田園呢?可是真正的問題卻是:怎樣才能做到“穩健中尋求發展,發展中不忘穩健”?

李嘉誠是一個偉大的實業家,他以5萬港元起家,如滾雪球一般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壯大,直到建立起遍及亞、美、歐三個大陸的龐大的商業帝國,其舉手投足已經足以影響全球。那麼,他是怎樣一步步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呢?

李嘉誠不是好高騖遠之人,他總是腳踏實地,向既定的目標邁進。他亦不會魯莽行事,每一個重大舉措,都要經過長時期的深思熟慮、周密調查——除非是時機不等人的非常時期。

1958年,李嘉誠在繁盛的工業區——北角購地興建兩座12層的工業大廈。1960年,他又在新興工業區——港島東北角的柴灣興建工業大廈,兩座大廈的麵積,共計12萬平方英尺。

當時,地產業已經開始實行按揭銷售,這種辦法使那些沒有多少資金的百姓也買得起樓,所以樓宇銷售很是興旺,而李嘉誠寧願蓋樓收租,取得經常性穩定收入。

但是,李嘉誠絕不是一個謹小慎微、魄力不足的人,到了資金充足、形勢看好的時候,他不但敢於冒險,而且一鳴驚人,一飛衝天。

1971年6月,李嘉誠成立長江地產有限公司,集中物力財力精力發展房地產業。在第一次公司高層會議上,李嘉誠躊躇滿誌地提出:要以置地公司為奮鬥目標,不僅要學習置地的成功經驗,還要超過置地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