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富貴與博大(7)(2 / 2)

香港置地有限公司,是當時全港最大的公司,躋身全球三大地產公司之列,在香港絕對處於霸主地位。除地產外,置地還兼營酒店餐飲、食品銷售,業務基地以香港為重點,輻射亞太14個國家和地區。

李嘉誠話音剛落,股東響起一片噓聲,李嘉誠手下的部門領導則麵呈疑慮。其中一位站起來質疑:“與置地等地產公司比,長江還隻能算小型公司,如何競爭得過地產巨無霸?”

“能!”李嘉誠充滿自信地說道,“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型公司,都是由小到大,從弱到強。我們做任何事,都應有一番雄心大誌,立下遠大目標,才有壓力和動力。

當然,目前長江的實力,遠不能與置地同日而語,但我們可以先學習置地的經營經驗,置地能屹立半個多世紀不倒,得益於它以收租物業為主、發展物業為次的方針。置地不求近利,注重長期投資。今後,長江也將以收租物業為主。

置地的基地在中區,中區的物業已發展到極限,寸金難得寸土。以長江的資金儲備,自然還不敢到中區去拓展,但我們可以到發展前景大、地價處較低水平的市區邊緣和新興市鎮去拓展。待資金雄厚了,再與置地正麵交鋒。”

李嘉誠並非夜郎自大,說大話空話。他有的放矢,把置地當成靶子,在心理上先把置地“吃”透。

然而,李嘉誠這席有理有據的話,並未使在座的各位全然信服。長江和置地,懸殊委實太大了,李嘉誠要實現其目標,除非真有“超人”的本領。

對不了解李嘉誠的人來說,他提出趕超置地的口號,隻能說他勇氣可嘉。但後來的事實證明,李嘉誠這一口號,絕非異想天開。

決斷能力3:做個不飛則已,飛必衝天的英雄

成大事者都有一飛衝天的勇氣,沒有這股勇氣,任何人都無法打開成功的局麵,商人也是這樣。最能說明李嘉誠投資氣魄的一件事,是地鐵工程競標。地鐵工程,是當時香港開埠以來最浩大的公共工程。整個工程計劃8年完成,需耗資205億港元。

中環站和金鍾站,是地鐵最重要,客流量最大的車站。有人說,中環金鍾兩站,就像雞的兩條大腿,上蓋將建成地鐵全線盈利最豐厚的物業。地產商莫不“垂涎欲滴”。

李嘉誠涉足地產已二十春秋,蓋了不少建築,積累了不少經驗,他覺得是到了改變形象的時候——進軍港島中區。

早在1976年下半年,香港地鐵公司將招標車站上蓋發展商的消息,被新聞界炒得沸沸揚揚。1977年初,消息進一步明朗,地鐵公司將於1月14日開始招標,地段是郵政總局原址。原址拆卸後,興建車站上蓋物業。

香港商界有句十分流行的話:“撼山易,撼置地難!”李嘉誠估計,參加競投的將會有置地、太古、金門等英資大地產商、建築商。華資地產建築公司實力稍遜。置地的奪標呼聲最高,長實參與競投,就必須把置地作為競爭對手,與這個龐然大物對撼。

置地一貫坐大,也習慣於坐大。過於自負的置地,未必就會冷靜地研究合作方,並“屈尊”去迎合合作方。那麼,地鐵公司招標的真正意向是什麼?

李嘉誠通過各種渠道獲悉,港府工務局將中區郵政總局原址用作中環、金鍾兩地鐵車站上蓋。另加上九龍灣車廠地皮估價,兩者合計約6億港元。港府將以估價的原價批予地鐵公司,由地鐵公司發展地產,彌補地鐵興建經費的不足。

地鐵公司為購得中區郵政總局原址地皮,曾與港府多次商談。地鐵公司的意向是:用部分現金、部分地鐵股票支付購地款。港府堅持要全部用現金支付。

李嘉誠首先明確這一點,競投車站上蓋發展權,必須以現金支付為條件。地鐵公司與港府在購地支付問題上產生分歧,說明地鐵公司現金嚴重匱乏。地鐵公司以高息貸款支付購地款,現在急需現金回流以償還貸款,並指望獲得更大的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