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富貴與博大(8)(1 / 2)

李嘉誠在投標書上,提出將兩個地盤設計成一流商業綜合大廈的發展計劃。這仍不足以挫敗其他競投對手。任何競投者,都會想到並有能力興建高級商廈物業。李嘉誠的“克敵”法是:首先,滿足地鐵公司急需現金的需求,由長江實業公司一方提供現金做建築費;其次,商廈建成後全部出售,利益由地鐵公司與長江實業分享,並打破對半開的慣例,地鐵公司占51%,長江實業占49%。

這對長江來說,是一筆沉重的現金負擔。李嘉誠決定破釜沉舟,在準備充分的前提下,作一次冒險。

1976年冬,長實通過發行新股,集資1.1億港元,大通銀行應允長實隨時取得2億港元的貸款,再加上年盈利儲備,李嘉誠可調動的現金約4億港元。

1977年1月14日,香港地鐵公司正式宣布:公開接受郵政總局原址發展權招標競投。各競投公司頻頻與地鐵公司接觸,刺探地鐵公司意圖,準備投標書及附件,在限期內呈交上去。

1977年4月4日,地鐵公司董事局主席唐信,與長江實業李嘉誠首先簽訂中環站上蓋發展物業協議,金鍾站上蓋協議,則於日後簽訂。

輿論界稱長實中標,是“長江實業發展史上的裏程碑”,地產新秀李嘉誠“一鳴驚人,一飛衝天”。

決斷能力4:善於從積累“起跳”

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如果沒有很厚實的積累,所有的變化過程都會成為一個空殼。李嘉誠特別推崇“在穩中求發展,發展不忘穩健”的發展方式。

在1973年大股災前,官地、私地拍賣場上,風頭最勁的人物數老船王趙從衍的公子趙世曾。兼有花花公子之名的趙世曾,是眾人心目中的地產強人,隻要他出現在拍賣場,除洋人外,似乎無人敢與其競投爭鋒。股災翻船後,趙公子淡出拍賣場。人們漸把目光投向華資地產五虎將。五虎將中,除低調的陳曾熙,人們更關注的是郭得勝、鄭裕彤、胡應湘等人。

1977年後,公眾焦點聚在李嘉誠身上,隻要他出現在拍賣場,記者會盯著他窮追不舍,采訪拍照。李嘉誠舉手應價,被譽為“拍賣場上擎天一指”。

這一年,他不僅力挫置地,奪得地鐵中環金鍾上蓋發展權,還於挫敗置地的當月,通過發行新股和大通銀行的支持,斥資1.3億港元,收購了美國人控製下的永高公司。

該公司擁有香港希爾頓酒店和印尼巴厘島凱悅酒店的經營權。希爾頓酒店位於中環銀行區,占地約3.9萬平方英尺,房間達800間;凱悅酒店房間為400間,占地約40英畝,酒店四周是開闊的熱帶植物園。

1977年中期,李嘉誠購入大坑虎豹別墅的部分地皮——15萬平方英尺。虎豹別墅為星係報業胡氏家族的祖業,據介紹該家族的一篇文章稱:

“所謂別墅,其實不是一座私人花園住宅,而是規模宏偉、饒有特色的公園。有巍峨屹立的七層白塔,紅牆綠瓦的亭台樓閣、展覽館,碧波蕩漾的遊泳池,動物雕塑裝飾著崖壁,還有敘述警世故事的泥塑及假山、山洞等,參觀、遊樂、購物、休息場一應俱全,到過虎豹別墅的人,無不稱讚它的豐富多彩,富麗堂皇。”

到此為止,李嘉誠所擁有的物業和地盤已由1976年的635萬平方英尺躍升一倍,達到了1020萬平方英尺,距置地所擁有的1300萬平方英尺物業與地盤相比,隻差一步之遙了。

環球大廈和海富中心兩座發展物業,為長江實業獲得7億多毛利。長江實業的盈利,低於地產高潮時地產業的平均利潤,但李嘉誠獲得無法以金錢估量的無形利益——信譽。這也是他參與競投的主要目的。長實不再隻是一個隻能在偏僻地方蓋房的地產公司。長實中標,為它取得銀行的信任、繼續在中區拓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但最重要的是,1977年,李嘉誠參與了地鐵遮打站、金鍾站上蓋興建權的競投,並贏得了勝利。這一競標活動又給李嘉誠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1978年5月,中環車站上蓋建築——環球大廈分層發售,時值地產高潮,用戶購樓踴躍,廣告見報後8小時內全部售完,交易總額5.92億港元,創香港樓價最高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