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8月,金鍾車站上蓋建築——海富中心開盤,物業總值9.8億港元,創開盤售樓一天成交額最好業績。
地鐵首期工程,於1979年9月底竣工,中環金鍾兩站上蓋物業產生的利潤,大大緩解了地鐵公司的財政困難。地鐵公司主席唐信,對與長實的合作非常滿意,他說:“中環、金鍾地鐵車站上蓋地產發展,為本公司二期、三期工程的車站上蓋合作,樹立了樣板。”
1977年是李嘉誠事業上迅速發展的一年,這種發展不是偶然而至,而是采取正確的發展戰略的結果,是多年來由量的積累造成的一次質的飛躍,值得認真研究。
決斷能力5:多元化是不敗之基
不善於多元化經營的商人,頭腦都缺乏創新意識,尤其是在現代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這種多元化的經營意識更是不能缺少。
經過數年的艱苦磨煉,李嘉誠積累了許多經驗,眼界更加開闊。他製定了全球化、多元化發展的戰略,一方麵大力向海外和內地開疆拓土,另一方麵把眼光投向了高科技產業。
1988年,鑒於西方有線電視的發展,以及香港電訊的壟斷地位,港府計劃設立第二電訊網絡,這一網絡將提供有線電視和其他非專利電訊服務(如移動電話、無線尋呼等)。已經擁有非專利電訊業務的和黃集團,捷足先登,迅速與英國大東電報局、香港中信公司等集團組成新財團,力奪第二電訊網經營權。
1988年2月24日,和黃、中信、大東合組的亞洲衛星公司成立,宣布投資發射、操作經營第一枚專為亞洲提供電訊服務的人造衛星,計劃利用中國長征三號運載火箭送入東南亞上空同步軌道。
李嘉誠雙管齊下,一手欲奪第二電訊網,一手放衛星覆蓋亞洲。1989年初,港府初步選定有實績的和黃為第二電訊網的經營者。另一個強大競爭對手,是包玉剛的九龍倉與郭得勝的新鴻基地產合組的新財團。
港府要求的投資承擔最低線是55億港元方可取得有線電視經營牌照。和黃集團的首腦,對是否在港重點投資舉棋不定。結果,港府轉手把牌照給了九龍倉有線傳播公司。
然而,李嘉誠並未退出角逐。按亞洲衛星公司與中國航天部的原有協議,“亞洲衛星一號”人造衛星,於1990年4月7日成功發射上天。“亞洲衛星一號”的原用途是以電話服務為主,由和黃通訊負責經營。李嘉誠“移花接木”,把未盡其用的衛星改用在剛剛起步的電視計劃上。
後來,衛星電視不僅為李嘉誠、李澤楷父子賺了大錢,而且成就了李澤楷出山的第一功。1989年,李嘉誠在英國和黃電訊注資84億港元收購了一家英國電訊服務公司,開始涉足英國的電訊市場。然而此番出師不利,新購公司處於長期虧損狀態。
其後,李嘉誠又於1994年將電訊業務重新包裝,改名為“橙”(Orange),推出GSM流動電話服務業務。起初也不被業界看好,但後來漸漸被接受。此舉不僅使和黃獲得1100億港元的巨額收益,而且成為德國最大流動電話公司曼內斯曼的單一股東,待兩公司合並後,和黃更可直接控製市值7000多億港元的曼內斯曼,而曼內斯曼亦將成為歐洲最大的跨國電訊巨人,遠遠領先於第二名的意大利電訊。
和黃財務顧問指出,此交易為全球有史以來的第22大合並收購,香港輿論則稱其為香港公司前所未有的國際並購交易。
為了完成這樁交易,李嘉誠親自指揮和黃,與曼內斯曼公司進行了一周時間的緊張談判。一周時間雖不長,但也令素有“超人”之稱的李嘉誠大大緊張了一番。為了隨時獲得最新消息,李嘉誠臨睡前特意把手提電話鈴聲調高,把電話放在自己枕邊,以免延誤戰機。
此役之後,李嘉誠控製的資產市值暴漲一倍。根據美國《財富》雜誌1999年底的全球富豪排行榜,李嘉誠的排名由第12位躍升至第10位,成為世界前10位富豪排名榜上的惟一一位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