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90%以上的時間不是用來想今天的事,而是明年、五年、十年後的事情。
時至今日,李嘉誠對外界仍是一個謎。圍繞著他的名字,各種傳記重複杜撰了無數傳說。對於李嘉誠個人身價的猜測,則像一種無窮盡的動力,驅動整個世界密切關注李嘉誠的生意、健康及家庭。他通常 被描繪為一個天才,依靠對交易天生的敏銳,不停擴大自己的財富。與其說人們因此熟悉了李嘉誠,不如說,李嘉誠被神秘化了。
為何在大多企業家輕易斷送企業的同時,李嘉誠幾乎碰不到“天花板”?他輕描淡寫地回答:“其實是很簡單的,我每天90%以上的時間不是用來想今天的事情,而是想明年、五年、十年後的事情。”
李嘉誠說,最難做到的是要賺錢之餘,又要令公司內外對你有信心,所以要清楚無論從事什麼行業,都要比競爭者做好一點,就如奧運賽跑一樣,隻要快一秒就會贏。
“就以我自己來說,我年輕打工時一般人每天工作8至9小時,而我則工作16小時,除了對公司有好處外,我個人得益更大,這就可以比人贏少許,對於香港今日競爭這樣劇烈的社會來說,這更加重要。”
“我自己沒有什麼壓力。起初未夠20歲時便要負擔家庭,一心想向上,每到晚上便想著明天的事情。但翌日一早醒來,便發現所想的事是行不通的,因此我知道一個人的工作能力是有限的,不及兩三個人一起做事那樣事半功倍,但我會盡力去做,這樣壓力便減少。直至我做生意時,我采取穩健中大力發展,亦在發展之餘取得穩健的平衡。一個大企業是不可以有錯的,所以最重要的是學習,要視競爭者為聰明人,隻要肯努力一點,就可以贏多一點。”
每天早晨,李嘉誠都能在辦公桌上收到一份當日的全球新聞列表,根據題目,他選擇自己希望完整閱讀的文章,由專員翻譯。通常,這些關於全球經濟、行業變遷的報道,是啟發李嘉誠思考的入口。
李嘉誠有著一對大大的瞳孔,但眼神不是格外犀利,而是柔和的、探尋的,像兒童一樣閃現著好奇心。說普通話和英語時,他語速不快,但鏗鏘頓挫。每講幾句,他都會下意識地笑笑,給人以毫無世故之感。
知悉李嘉誠的人士表示:“他是一個很有危機感的人,讓他平衡危機感和內心平和的方式就是,提前在心裏頭創造出公司的逆境”;“他看到各種報道,然後設想自己公司的狀況,找到那些鬆弛的部分,開會去改變。等他做好準備,逆境來的時候反而變成了機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