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來了,許多人都能發現,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抓祝

20世紀中期,大批難民從陸路湧向香港,使香港人口從40年代的五六十萬人一下子激增到了1950年的近200萬人。這批內地人給香港帶來了大量的資金、技術、勞動力,也使香港本地的市場容量擴大了許多。此外,外國資本家在大陸利益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設在上海、天津、廣州等大城市的外國洋行及工廠,紛紛撤到香港。

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20世紀30,代初世界經濟危機以及日本占領時期給香港帶來的創傷。香港經濟獲得了資金的起動力和人才的輔助力,加上南洋大量的廉價勞工,使香港經濟獲得了翻身的機會以及重振的基矗

不過,這時的香港卻謠言四起,認為中國政府會趨勝利之威,收複香港,弄得大家人心惶惶。但是,整個世界經濟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迅速恢複,開始迅速增長。這一切都顯示著香港經濟起飛的跡象。

李嘉誠堅定地看好香港經濟的前景。他十分肯定地相信自己的判斷力:創立自己的事業,現在是最好的時機,不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則悔之晚矣。李嘉誠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毅然辭工,獨立創業的。

他選擇塑膠業且作為發展方向,是基於兩種考慮:

首先,他在塑膠公司積累了豐富的全盤經營塑膠廠的經驗,這完全可以作為他創業的本錢。

李嘉誠後來在回憶塑膠公司的經曆時,感慨地說:“這段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鍛煉,尤其是做推銷員,使我學會了不少東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這些,是我今天用10億港元也買不到的。”

其次,塑膠業在當時世界上尚屬新興產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塑膠製品加工容易,投資少、見效快,適宜小業主經營。塑膠原來從歐美日進口。產品既可在本地市場消化,又可擴展到海外,銷售渠道比較廣。這確實是一個很有潛力的行業。

機遇來了,許多人都能發現,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抓祝成功者沒有天生的把握機遇的能力,他們隻不過是在平時多留心、多觀察、多思考而已。

李嘉誠為什麼能做出如此明智的選擇呢?這是因為他在工作之餘,時刻不忘關注時局的變化,對各種行業前景在新形勢下麵臨的機會和挑戰,都有一定了解,並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看法。因此,他才能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判斷。

每個正在或者企圖創業的人,都有必要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前景有清醒的認識。經營往往受非人力所為的客觀因素影響,我們應該明察善斷,未雨綢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