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精明,靈活應變,善於捕捉商機。
李嘉誠在創辦“長江塑膠廠”後,一次,他在翻閱一本英文版《塑膠》雜誌時,看到一則不太引人注意的小消息,說意大利某家塑膠公司設計出一種塑膠花,即將投放歐美市常李嘉誠立刻意識到,戰後經濟複蘇時期,人們對物質生活將有更高的需求,而塑膠花價格低廉,美觀大方,正合時宜,於是決意投產。
1957年春天,李嘉誠揣著強烈的希冀和求知欲,登上飛往意大利的班機去考察。
他在一間小旅社安下身,就急不可待地去尋訪那家在世界上開風氣之先的塑膠公司的地址,經過兩天的奔波,李嘉誠風塵仆仆地來到該公司門口,但卻戛然卻步。他素來知道廠家對新產品技術的保守與戒備。
也許應該名正言順購買技術專利,然而,一來,長江廠小本經營,絕對付不起昂貴的專利費;二來,廠家絕不會輕易出賣專利,它往往要在充分占領市場,賺得盤滿缽滿,直到準備淘汰這項技術時方肯出手。那麼,長江廠隻能跟在別人後頭亦步亦趨,談何突破呢?
聰明的香港人善於模仿,對急於打冷門、填空白的李嘉誠來說,等塑膠花在香港大量麵市後模仿,將會遇到眾多的競爭對手。情急之中,李嘉誠想到一個絕妙的辦法。這家公司的塑膠廠招聘工人,他去報了名,被派往車間做打雜的工人。李嘉誠隻有旅遊簽證,按規定,持有這種簽證的人是不能夠打工的,老板給李嘉誠的工薪不及同類工人的一半,他知道這位“亞裔勞工”非法打工,不敢控告他。李嘉誠負責清除廢品廢料,他能夠推著小車在廠區各個工段來回走動,雙眼卻恨不得把生產流程吞下去。李嘉誠十分勤勞,工頭誇他“好樣的”,他們萬萬想不到這個“下等勞工”,竟會是“國際間諜”。李嘉誠收工後,急忙趕回旅店,把觀察到的一切記錄在筆記本上。整個生產流程都熟悉了。可是,屬於保密的技術環節還是不得而知。
李嘉誠又心生一計,假日裏,李嘉誠邀請數位新結識的朋友,到城裏的中國餐館吃飯,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術工人。李嘉誠用英語向他們請教有關技術,佯稱他打算到其他的廠去應聘技術工人。李嘉誠通過眼觀耳聽,大致悟出塑膠花製作配色的技術要領。最後,李嘉誠到市場去調查塑膠花的行銷情況,驗證了塑膠花市場的廣闊的前景。
憑心而論,以今天的商業準則衡量李嘉誠當年的行為,值得商榷。但在那個時代,偷師和模仿是很普遍的現象,無可厚非。李嘉誠創大業的雄心勇氣和他隨機應變的精明,對青少年不無啟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