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篇第一(2 / 3)

【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說:“青少年在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重兄長,行為謹慎而說話信實,普遍關懷他人並親近有善行芳表的人。認真做好這些,然後再努力學習書本上的知識。”

【注解】

弟子:即子弟,指後生晚輩。本文泛指青少年。

謹:說話小心或說話少。成語有“謹言慎行”。

仁:本文指行仁的人。成語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文:古代的文獻典籍。本文指《詩》《書》《禮》《易》《樂》《春秋》等六藝之文。

【導讀】

有子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1.2)孝順父母與尊敬兄長是做人的根基,也是行仁的出發點,由此出發就可以展開更為廣闊的人生之路。孔子認為,普遍地學習書本上的知識且與仁者為師為伍,學會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地進德修業,就會有令人滿意的人生。他說:“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9.16)可供本文參考。子貢問為仁。孔子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15.10)亦可供本文參考。

【1.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夏說:“對待妻子,要重視品德而輕忽容貌;侍奉父母,要盡心竭力;為君上服務,要奮不顧身;與朋友交往,要信守諾言。這樣的人,即使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注解】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衛國人。孔子弟子,列名文學科。

賢賢:第一個賢作動詞用,意為崇尚、以……為賢;第二個賢作名詞用,指賢內助,妻子。

易:輕視,輕忽。

致:原意為送達、給予。本文可理解為奉獻、貢獻。

【導讀】

人倫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係。《孟子·滕文公上》記載:舜“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本章涉及了夫婦、父子、君臣、朋友四種倫理關係。子夏認為,為學的首要目的在於建立為人處世的係統觀念並用以指導人生,以期在實際的言行上有合宜的表現。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就是很好地處理了夫婦、父子、君臣、朋友四種重要的倫理關係,說明他心中已有正確的思想觀念引導其言行舉止。所以子夏特別肯定地說,這樣的人,“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孔子說:“君子言行不莊重就會缺乏威嚴,多方學習就不會流於固陋。以忠信作為為人處世的原則,不隨便和誌趣不同的人交往。有了過錯,就不要害怕改正。”

【注解】

重:莊重,厚重。

威:威嚴、尊嚴。成語有“威信掃地”“威武不屈”。

固:固執。引申為固陋、淺薄。

無:副詞,不。也可理解為“勿”,不要。

如:似,相似。

【導讀】

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對待自己的言行是儒家修養的重要內容,而在修養的過程中學習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因為博學多聞就不會頑固鄙陋而不知變通,可以幫助我們減少迷惑、避免失誤並進而提升德行;如果還能與博學多聞、品行高尚的人交往,做到“以文會友,以友輔仁”(12.24),那就是人生的幸運了。孔子教學的目的,無非是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通過廣泛地學習和修養獲取人生智慧,再以靈動的智慧應對人生的各種挑戰。《易·益卦·象傳》說:“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可供本文參考。子張問崇德。孔子說:“主忠信,徙義,崇德也。”(12.10)亦可供本文參考。

【1.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曾子說:“慎重地對待喪禮,虔誠地對待祭祀,社會風氣就會逐漸趨於淳厚了。”

【注解】

慎終:指竭盡己力地為父輩或祖輩辦理喪事。

追遠:指舉行祭祀活動以追念有功有德的先祖。

歸:歸向,歸附。

德:道德,品行,也可理解為事物內在的本性或功能。本文指“慎終追遠”這種德行所展現的影響社會風氣的功能。同樣的用法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12.19)可供參考。

厚:淳厚,淳樸。

【導讀】

孔子說:“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17.21)人類有最長的幼兒依賴期,如果沒有父母的悉心照顧就不可能健康地成長;而在父母的照顧中成長,子女必然在心理上產生對父母的情感依賴。所以,善待父母是人性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孝心的自然流露,無法掩飾也無須刻意以求。因此,以哀戚之心謹慎地對待喪禮,以感恩之心遙念先祖,以適當的儀式展現內心的情感,不僅有助於個人身心的健康,也有利於社會風氣向淳厚的方向發展。朱熹《論語集注》說:“慎終者,喪盡其禮;追遠者,祭盡其誠。”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語:“慎終者,喪盡其哀;追遠者,祭盡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歸於厚也。”可供本文參考。

【1.10】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每到一個國家,一定會聽到該國政治的詳細資料;這是老師自己去找的,還是別人主動給他的?”子貢說:“老師的為人溫和、善良、恭敬、節製、謙退,他是靠著這些才得到機會的;老師獲得的方法與別人有所不同。”

【注解】

子禽:即陳亢,字子禽,陳國人。孔子弟子,也有人認為不是。

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孔子弟子。

夫子:古代對大夫以上官員的尊稱。孔子曾為魯國司寇,因此其弟子也稱其為夫子。如,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18.6)

溫:寬厚,柔和。

良:賢善、和悅。

恭:恭敬,謙慎有禮。

儉:約束,不放縱。

讓:謙虛、退讓、辭讓。

其諸:相當於“或許”“還是”,表達測度的語氣。

【導讀】

孔子曾在魯國為官,政績斐然。各國政要當然知道他的政治才華,所以在他周遊列國時也會與之討論國事,孔子也因此有機會倡言自己的政治理想,但通常都是別人主動向他請益,原因就是子貢所說的“夫子溫、良、恭、儉、讓”,展示了其極高的道德修養和情緒智商。劉寶楠《論語正義》說:“敦柔潤澤謂之溫,行不犯物謂之良,和從不逆謂之恭,去奢從約謂之儉,先人後己謂之讓。”可供本文參考。

【1.11】子曰:“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說:“觀察一個人,要看他父親活著的時候選擇什麼誌向,在父親過世之後有什麼樣的表現。如果他能夠做到三年之久而不改變其父為人處世的作風,就可以稱得上是孝順了。”

【注解】

誌:心意,誌向。古者父在則不得自作主張,隻能考察子之誌向。

沒:壽終,死亡。

【導讀】

曾參說:“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19.18)每個人都有自己為人處世的作風,子女能夠維持父母以前的優良作風,極盡尊重和哀思孺慕之情,當然是孝順的表現。但是隨著時間和條件的推移,子女也要樹立自己的作風以適應新的生活。需要指出的是,在孔子之前之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皆未形成正式的禮儀製度,即使在孔子的弟子之中也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做到,所以它應該是孔子對學生的一種期許,其基礎是當時通行的為父母守“三年之喪”的禮儀製度。孔子說:“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17.21)可供本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