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即魯襄公二十二年,時為公元前551年。當時是東周的春秋時代後期,諸侯各自為政,禮壞樂崩日趨嚴重。其祖先為宋人,即殷朝的後代,後遷於魯國定居;他生於魯國陬邑,即今山東曲阜市附近的尼山。孔子三歲時,父親叔梁紇去世。他由母親顏征在撫養長大,接受一般鄉村孩子的教育,學習文化常識和基本戰技,至十五歲告一段落,再自己立誌學習,終於以博學知禮而聞名。
孔子十七歲時,母親過世。二十歲時娶宋國人亓官氏為妻,翌年生子孔鯉,即伯魚。他做過的職業包括委吏(管理倉庫)、乘田(管理牧場)與助喪(承辦喪事)等。三十歲前後就有學生求教並追隨他,形成一個獨特的師生團體,以講學修德與治國利民為其目標。孔子學不厭而教不倦,學問與見識漸成係統,四十歲已可“不惑”。五十歲達到“知天命”,明白自己的神聖使命何在。魯定公九年即公元前501年,孔子五十一歲,開始正式從政,為魯國中都宰即縣長;五十二歲,升任小司空即工程部門的副長官,不久又升任司寇即司法部門的長官,位列大夫,政績卓著;五十三歲,更以司寇之職行攝相事,協助季氏處理國政;五十四歲,主張“墮三都”,想拆除郈、費、成三邑的城堡,以維護魯國的統一和安定,可惜最後失敗。孔子五十五歲時,齊國送給魯國能歌善舞的女子,使執政的季桓子和魯定公流連忘返;不久,魯國舉行郊祭,又未依規定送祭肉給孔子。孔子乃決定去職離鄉,周遊列國,遍曆衛、曹、宋、鄭、陳、蔡各國。他的信心堅定,理想遠大,猶如推行教化的“天之木鐸”,在別人眼中則是“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正是“六十而順(天命)”的階段,以至於兩次(在匡、在宋)麵臨生命危險,都將自己的命運直接訴諸天。
魯哀公十一年即公元前484年,孔子六十八歲時,魯國由季康子執政,正式召請孔子回國,孔子乃結束長達十四年顛沛流離的周遊教化。孔子七十歲時,兒子孔鯉去世;七十一歲時,學生顏回去世;同一年即公元前481年,魯君西狩獲麟,孔子《春秋》絕筆;七十二歲時,學生子路去世。公元前479年,時為周敬王四十一年,魯哀公十六年,孔子辭世,享年七十三歲。許多弟子為他守喪三年,子貢更再守墓三年。後來,孔墓附近築室為家的多達百戶,形成聚落,名為孔裏。
綜觀孔子生平,並無驚天動地的大事業,但是他卻以身教與言教塑造了人的典型與典型的人,所謂“言而世為天下則,行而世為天下法”,所謂“匹夫而為百世師”,“微斯人,吾誰與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