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三:《論語源流》(1 / 1)

�F�\u000eZ《論語》是環繞孔子及其學生的言行記錄。當時的學生各有所記,再經整理編輯而成。秦始皇焚書之後,原始版本已不可考,流傳於世的有《魯論》、齊人的《齊論》以及得自孔子古宅夾牆中的《古論》。三論內容互有出入,漢代張禹綜合前兩者編訂的版本得以通行,後有鄭玄包含各家之注的版本最受重視。魏朝何晏博采眾說,撰《論語集解》,再經梁朝皇侃為之《義疏》以及宋朝邢昺為之《疏》。現在足以代表漢魏時期研究心得的即是此一注疏版。南宋朱熹撰《論語集注》,綜合宋代學者的見解,並以本身哲理貫穿其中,為元明以來科舉取士之版本,幾乎為人人必讀之書。及至清代,學風偏重考據,學者研究成果可以由劉寶楠所撰《論語正義》為代表。民國以來,程樹德所撰《論語集釋》參考曆代四百多家注解,寫成二百萬言,堪稱最為完備。可惜一般讀者對此不免望洋興歎。稍後,既有學術依據又有白話解說的,則是楊伯峻的《論語譯注》與錢穆的《論語新解》值得參考。今有傅佩榮《解讀論語》《細說論語》等相關作品,能夠以清晰流利的白話和完整連貫的係統呈現《論語》的思想精華和永恒意蘊,是較為理想的《論語》讀本。